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李贺《雁门太守行》创作主旨臆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李贺《雁门太守行》创作主旨臆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5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恩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拟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汉乐府《相和歌·瑟歌》三十八曲之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共收入同题乐府诗七首,早期的古辞讲述洛阳令王涣少好任侠,后因折节读书而博学的故事。在这首“晋乐所奏”古辞的故事叙述中,突出了王涣的征战能力和平叛功绩。郭茂倩引《乐府解题》云:“按古歌词,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全汉诗》“注”则引述这段话而加以引申,云:“其题当作《洛阳行》,其调则为《雁门太守行》也。”所言或有一定道理,古人依调填词,而另立新题。因王涣曾任洛阳令,取名《洛阳行》。调名与题目并存,终不能长久。自梁简文帝萧纲始,《雁门太守行》多以叙述边地征战之事见长。后来有部分诗作把“雁门”实指,如褚翔所云:“便闻雁门戍,结束事戎车。”张祜所云“雁门山边骨成灰”等。李贺《雁门太守行》既没有“战士军前百战死”的哀鸣,也没有“城南少妇空回首”的叹惋,而是“通篇皆赞词”(胡应麟《诗薮》),是同题乐府诗中相对特别的一篇。前人解读此诗,无论是在创作时间上,还是创作内容、艺术写法上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均与诗人的创作主旨相关。

  若要确定创作时间,阐释者就要去发掘“本事”。这首诗内容上的写实性决定了其具有广阔的可解读空间。就创作时间而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系于元和二年(807)前后。据张固《幽闲鼓吹》:“(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吏部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王谠《唐语林》、王定保《唐摭言》所记与之相差无多。刘衍据此考辨李贺谒韩愈的时间,认为是元和二年前作;刘学锴结合李贺干谒韩愈一事,认为这首诗作于元和三年(808)之前。这种将笔记中的“本事”坐实的系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二是系于元和四年(809)。据陈沆《诗比兴笺》卷四:“乐府《雁门太守行》,古词美洛阳令王涣德政,不咏雁门太守也。长吉乃借古题以寓今事,故‘易水’‘黄金台’语,其为咏幽蓟事无疑矣。宪宗元和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自立,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讨之,逾年无功,故诗刺诸将不力战,无报国死绥之志也。唐中叶,以天下不能取河北,由诸将观望无成,故长吉愤之。王氏之有恒、冀,正易水、雁门之地。若以为拟古空咏,何味之有?”(闵泽平编著《李贺全集》)陈沆根据史实否定了“拟古空咏”的可能性,吴企明则结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王承宗自立为留后一事,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叛军围城、守军固守待援的战事,当在元和四年秋冬。这是唐王朝正义之师在易定地区所进行的一场平叛战争,李贺时在长安,闻知事变后,赋本诗,歌颂平叛战争中英勇赴国难的将士们”(《李贺集》)。后进一步论证,认为当在元和四年冬(《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三是系于元和九年(814)。姚文燮认为诗作于元和九年冬,李贺为讨振武军作。据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元和九年冬,振武军乱。诏以张煦为节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言宜兼程而进,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声肃杀,遥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而谓鼓声不扬,乃晨起霜重耳。所以激励将士之意,当感金台隆遇,此宜以骏骨报君恩矣。”(《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整个元和时期,中央与藩镇的关系非常紧张,河北藩镇、淮西藩镇均不等朝廷任命,擅自父死子立,且长期征讨无果。平淮西取得胜利后,形势有所改观。不过,李贺《雁门太守行》创作于平淮西胜利之前。元和二年(807),镇海节度使李锜因不服从征召而与朝廷周旋,但并无战事发生。无论系于元和四年,还是元和九年,后两种观点都抓住两场平藩战事与雁门的关联性,意图将文本解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

  《雁门太守行》是以元和时期发生的平藩战事为现实依据的。如果说诗作主要描写了一次平藩战事的行军场景,就引出一个问题:李贺是依古意虚拟,还是据今事成篇?《乐府诗集》所选诗,除古辞外,多写外战,“单于”“关塞”“大宛”“小月”“虏尘”贯穿其中。唯有李贺《雁门太守行》未有明确的地域或身份指向。宋人吴正子认为:“今长吉此篇,非古词意,不及涣事迹。”(吴正子《李贺歌诗笺注》)与其他篇目相比,写战事是一个共同点。尤其将梁简文帝所作《雁门太守行》(其二)与李贺所作相互比较,会发现出语措词的相承性。两首诗皆以建功立业为主基调,可谓寒意中的暖色调。李贺能够遵循古意,继承乐府诗的写战事之实,而加入自己所想之事,重在表达建功之情。故而,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主要是实写,如刘衍认为:“首两句写敌军临境,战士迎敌;三四句言白天至夜晚战斗悲壮激烈;五六句写援军寒夜进军;七八句写战士誓死报国。”(《李贺诗校笺证异》)吴企明与刘衍的观点接近,认为首句写叛军攻城,次句则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三四句写战斗激烈的氛围;五六句写援军冒着严寒、星夜行军的情景;最后两句写战士慷慨赴难的决心和誓死报国的精神。(《李贺集》)而有的学者在梳理创作背景后,认为是在古意与今事结合基础上的艺术构思。如霍松林认为:“李贺的这首诗,显然不是任何一次战役的简单模写,而是在提炼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一种杀敌报国、浴血奋战的典型情境。”(《从〈雁门太守行〉看李贺诗的艺术创造性》)如何提炼素材的呢?刘学锴认为:“概括地说:应该是写一次虚拟想象中的讨伐河北藩镇的出征情景,时间是从傍晚到次日黎明前。”(《唐诗选注评鉴》)与霍松林的观点相近,刘学锴也认为诗作并非实写,而是根据现实处境的艺术想象和文学虚构。马茂元、赵昌平虽认同诗作的艺术构思,观点却与众不同,认为:“描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十分具体而动人的人物形象。”(马茂元、赵昌平选注《唐诗三百首新编》)故而,在文本阐释中主要分析李贺的个人理想实现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综上所述,李贺《雁门太守行》不仅是乐府诗史中的一篇经典之作,而且是唐代战争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该诗的创作主旨在于:借助战前环境烘托,描写了一次平叛出征的情境,表达出平藩战事必胜的决心。李贺根据元和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情况,以文学笔法描述了平藩战事中的一次征战图景。诗作前两句是渲染出征的氛围,三四句描写行军的所见所闻,五六句叙述出征部队到达作战前线的情状,最后两句则就地取景,表达战士们愿为报君恩而战斗到底的决心。一场塞上战事就要开始的紧张感跃然纸上。诗人引用《易水歌》烘托场面的悲壮,以霜重鼓寒映衬氛围,拈出燕昭王以重金招士的典故以提振士气。其中当有诗人的理想在焉。李贺有《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又有《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面临平藩战事正酣,书生报国无门,一种想要征战沙场的愿望就会借助诗作传达出来。不离主题,又有本事,诗人擅长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因情感基调着墨设色以营构悲壮的氛围。金色、紫色、胭脂色、红色、白色、黄色,次第排出,这在以《雁门太守行》为题的乐府诗中堪称独树一帜。整首诗遣词造句求新求奇,构成一幅以战事书写为中心富于跳跃性的叙事图景。李贺接受《国殇》《易水歌》的影响,以乐府旧题《雁门太守行》为题叙事、抒情并达意,借助战事书写完成了一次壮志欲酬的文学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13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