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线讲述】
作者:王世杰,系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
在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AI创造的“数字孪生”教学图景徐徐展开。过去,最令一线教师头疼的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设备实训教学,其复杂的内部运行逻辑“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在实体产线上反复操作,还要控制设备损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依托与区域领军企业共建的人工智能实训基地,这一难题被巧妙化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企业真实产线被“克隆”到虚拟空间,学生通过VR设备可瞬间置身“智能工厂”,在沉浸式环境中完成设备调试、产线优化等高难度操作。
“看!调整传感器参数后,机械臂抓取精度提升了0.5毫米。”实操学生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兴奋地说。与此同时,系统还能为其生成个性化建议:“第5步继电器接线优化为并联模式,可减少3%能耗。”AI强大的分析能力,能把每一次试错都转化为精准的学习反馈。
在学校,AI通过全面收集分析学生的操作数据、评估技能水平、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还实现了“试错—反馈—提升”的正向循环,不仅大幅提升了实训效率,更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有了AI‘一对一’教学,终于感觉自己不是硬背步骤,而是真正理解技术了!”有学生这样告诉我。在我看来,AI解放了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
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职教实训领域逐步由“机械操作”向“创新创造”跃迁。AI为解决传统实训“高风险、高成本、高污染”与“难观摩、难操作、难再现”等深层痛点提供了破局之法,更为技能人才开辟了一条更高效、更具针对性、更贴近产业的真实发展道路。
当然,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系统建设初期,我们一直有一个疑问:虚拟操作能否代替真实手感?AI教学效果能否达到岗位要求?一线教师是否会被AI取代?
面对质疑和困惑,实践是最好的回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AI能有效弥合教学体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差距,为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流程提供技术支撑。在AI辅助教学基础上,学校将技能竞赛项目转化为模块化实训案例,形成“模块化、阶梯式”虚拟仿真实训体系;联合企业制定“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岗课赛证”深度融通,让学生“从课堂到岗位”无缝衔接。
AI赋能职业教育实训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智汇农业”项目中,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智能灌溉系统,通过AI算法分析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实现精准灌溉,节水效率提升30%,这一成果获得了合作企业的认可,成为AI促进产教融合、打通产业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最好诠释。
AI带来了教学模式的迭代,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教师们开始将教学重点从讲授操作技巧转向思维引导,如他们常常在学生实操过程中启发式提问:“将产线节拍从60秒/件压缩至45秒/件,需要调整哪些控制参数?”在AI帮助下,教师智慧教学的设计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引导、AI辅助、学生主动”的三方协作教学模式。有教师告诉我:“大家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设计问题链,AI提供工具链,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将知识深度内化。”
学校的一系列实践探索,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AI不是教师的“替代者”,而是重构思维方式、拓展学习边界的“赋能者”。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