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肖光文,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学期开启,全国各地高校迎来新的青春面孔。大学阶段是他们价值观确立与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然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缺乏体育运动,把大量时间消耗在屏幕之前。
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
事实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运动的益处很多。体育运动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学习不仅是脑力活动,也需要健康的体魄作基础。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量,从而让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相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促进海马体神经元的生成,提升记忆力和信息整合能力。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在信息获取、知识理解和思维转化上往往表现更快、更稳。有研究发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专注度、学习自律性方面表现更优秀,学业成绩也更稳定。
体育运动是调节情绪的“快乐处方”。大学生处在人生角色转换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面临学业、人际、就业等多重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途径,这些压力容易积累成焦虑、孤独甚至抑郁情绪。而运动是一种天然的调适方式。在生理层面,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分泌,带来愉悦和放松;在心理层面,体育锻炼能让学生在完成目标、突破自我中获得积极体验,增强自我获得感;在社会层面,体育活动为同学交往提供自然轻松的场景,有助于建立支持性人际网络,减轻孤立感。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情绪更稳定,心态更积极,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更好应对大学生活的挑战。
体育运动是塑造人格的重要载体。体育锻炼不仅强身健体,更能锻炼意志品质。运动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心理承受力的磨炼。学生在遵守规则、争取胜利、接受结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尊重与坚守,学会直面挫折与超越自我。团队项目尤其能够培养协作精神,使个体在集体目标中体会信任、承担与奉献。体育不仅锻造强健体魄,更锤炼坚毅性格和健全人格。那些在运动中形成的勇敢、团结、进取精神,将伴随青年成长,是他们迎接社会考验和实现人生发展的宝贵品质。
要让体育运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真正落地见效,既要看到它在增强体魄、陶冶性情、塑造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正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的时间不足、场地不足、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如何通过改善条件、创新供给、健全制度,把体育运动的自觉转化为广泛、持久的行动,实现身体教育和人生教育的有效统一,是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积极改善体育公共空间布局。体育设施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现实中,一些高校场地集中、距离远、利用率不高,学生的运动意愿常被“场地难找”“时间不便”所削弱。调研显示,场地便利性与体育参与率呈显著正相关。高校应立足校园整体规划,将体育空间嵌入学生生活圈,在宿舍区、教学楼周边布局健身角、小型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便捷场地,充分利用操场边角空地、闲置草坪、低利用率的广场等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增加适合不同项目的简易设施。同时,要积极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的要求,在校园内部挖潜基础上,积极推动与地方社区、公共体育中心的共建共享。通过场馆联用、时段互补等方式,拓展大学生运动空间,使校园体育与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紧密衔接,真正实现“学生在哪里,运动空间就延伸到哪里”。
探索创新体育活动供给模式。活动形式是否丰富有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现实中,单一化、竞技化的活动模式难以满足多样需求,部分学生因缺乏兴趣而疏远运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高校在保留传统课程与赛事的同时,应着力推出趣味性强、参与门槛低、互动性高的项目。例如,以寝室、班级、学院为单位的体育联赛,可以激发集体荣誉感,也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校园与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同时,推动“体育+文化”融合,把运动元素融入校园节日、艺术展演、志愿服务等,使体育活动成为增强凝聚力、塑造校园精神的重要载体。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激励机制。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需要制度的引导与保障。仅凭个人意愿,往往难以抵御学业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冲击。高校应尝试将体育参与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使体育锻炼成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些高校推行的“健康积分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将学生的锻炼频率、运动成果折算成积分,用于兑换学习资源、场馆预约优先权等,把运动转化为看得见的优惠,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荣誉激励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可尝试设立“运动之星”“活力寝室”等称号,发放“体质健康证书”,通过公开表彰等仪式感营造,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此外,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完善体质测试和健康档案,定期反馈锻炼效果,让学生清晰感受到运动带来的进步,从而将体育锻炼内化为终身习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