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张晓华)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对网络安全事件报告适用范围、监管职责、报告主体、报告流程、报告时限、报告内容等提出规范要求,以有限枚举的方式给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个级别网络安全事件的分级定量指标。办法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各类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断升级。从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践来看,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利于及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防止危害扩大或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办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报告;对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网络安全事件造成重大危害后果的运营者,依法从重处罚;对采取合理必要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影响和危害,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运营者,可视情从轻或不予追究责任。
办法明确了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的流程和时限要求。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应当第一时间向保护工作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属于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保护工作部门在收到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向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半小时。网络运营者属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应当及时向本部门网信工作机构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属于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各部门网信工作机构在收到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向国家网信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国家网信部门收到报告后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其他网络运营者应当及时向属地省级网信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属于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省级网信部门在收到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向国家网信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并同时向同级有关部门通报。涉嫌违法犯罪的,网络运营者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目前,网信部门已开通12387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热线、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邮件、传真等六类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渠道,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和个人可通过上述渠道向网信部门报告网络安全事件。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