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6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广大“五老”关心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杨桐彤

  重庆潼南古溪镇,90多岁的肖定有手握泛黄的故事书,慢慢走到客厅,见孩子们坐好,他翻开书页,将小兵张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留守娃听得入迷,眼神中闪烁着热切与好奇。

  江苏泰州姜堰区,年过古稀的骆宏才有个越来越厚的材料袋,里面装着一份份农村患病孩子的医疗诊断书、补偿申请底稿。算下来,他已帮扶30多个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

  河南郑州,70多岁的退休教师周慧玲,习惯在镜头前戴上一条红围巾,她通过一系列家庭教育短视频,将几十年教学经验凝结成通俗的“家教良方”。

  …………

  一个个关心关爱下一代的生动场景中,看似寻常的点滴,实则是千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涓滴成海的情深汇聚,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关工委)带领广大“五老”,白发丹心践行使命,在红色传承、精准帮扶、法治守护等方面接续努力,为下一代的成长路点亮盏盏温暖的灯。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开设暑期课堂,指导孩子们学习书法、绘画等,丰富他们的生活。周训超摄/光明图片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关工委志愿者为小学生讲解健康均衡膳食知识。 赵明摄/光明图片

银发丹心践使命 关爱如炬照前行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大伦初级中学一名退休教师为孩子们义务辅导课程。新华社发

  赓续血脉 让信仰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心田

  “红巷的灯光,曾照亮过革命先辈的路,今天也要照亮你们的未来。”在湖北武汉武昌区红巷,“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的邓广东老人,带着孩子们排练情景剧《三封家书》。

  这条长417米的红巷,分布有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红色地标,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为讲好革命故事,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红巷爷爷”,钻进史料堆、踏遍老街巷,撰写了3万余字的讲解词,将历史景点与人文故事串联成研学线路。孩子们在这里读懂家国情怀,不少人成为“红巷苗苗”“红巷青马”,传播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鲜活的浸润。中国关工委将传承红色基因工程作为铸魂育人的战略性工程,打造出“五老”宣讲、“红色基因地图”以及“云端红色课堂”等多元载体。5年来,全国累计开展党史主题宣讲95.8万场,3.2亿青少年在党史故事中感悟信仰力量;368个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串珠成链,推出百条红色研学路线,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赓续红色血脉。

  北京整合香山革命纪念馆等306个市级基地,实现京津冀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浙江宁波打造“走近历史走向未来”宁波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初心、寻根、崛起、科智“四旅”,260多个关心下一代教育阵地(基地),5年来开展研学实践5000多场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哨所等特色线路,年均接待青少年超百万人次,形成“基地+课程+活动”的立体教学场景。

  广大“五老”身体力行,将红色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在山西大同,退休教授张日升在拒门堡用废弃校舍建起红色教育基地。为还原晋北抗战历史,他到周边市县走访军烈属后代,收集整理史料,半年内完成3000平方米展馆建设,如今每年接待学生超万人。在福建三明,张松青老人在明溪县御帘村修缮红色遗址,打造御帘村红色教育基地,在接待三明列东中学西藏班夏令营的同学时,为他们讲述西藏翻身农奴得解放的故事。

  2022年起,中国关工委将每年7月定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月”,通过开展青少年游基地、学党史、颂党恩活动,引导青少年用脚步丈量革命道路,从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同时,在青少年中持续开展“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以读书、演讲、实践为载体赓续红色血脉,已覆盖20多个省区市亿万青少年。

  暖心帮扶 白发携童颜共同绘就温情图景

  “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关工委爷爷奶奶的身影。”这句话不断从承诺变成实践,从实践沉淀为制度——

  过去5年,一幅由白发与童颜共同绘就的温情图景清晰可见:90万名“五老”与190万名困境、流动、留守儿童紧紧相牵,106亿元助学资金化作千万张课桌,24.8万名“五老”心理工作者用耐心抚平成长褶皱,6800多名老校长、老教师把优质课堂送到最偏远山乡……

  从最初的“点对点”济困,逐步升级为“面对面”守护,再转变为“心贴心”陪伴,“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成为新时代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中的一抹亮色。

  在心灵成长的路途中,有“五老”贴心陪伴。在四川宣汉,68岁的张宗昭退休后走访数百个困难家庭,推动建成55所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4400余名留守儿童在这里获得关爱,曾经的“后进生”,变身“星少年”“小标兵”。张宗昭还帮助22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获享保障政策。他说:“党员永不退休,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命崇高,我为此初心不变、奋进不止。”

  在助学扶智的路上,有“五老”奔波的身影。四川宣汉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等成为民生品牌。在江西南昌,伍学花50年帮扶113名困境学子,用做钟点工的收入坚持资助一低保户的女儿考上硕士研究生……很多曾经获助的孩子,长大后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心愿——把“爷爷奶奶”的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五老”也是生力军。39.6万名老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农村青年培训16.7万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30.7万人。安徽太和县,“时代楷模”、72岁的徐淙祥,既是培育出亩产超800公斤优质小麦的种粮能手,又是众多青年农人的“引路人”。他带领196名农业老专家组建32个“银发农技服务所”,把50年种粮经验凝练成农技谚语免费分享,10多年来培训新农人6000余名。

  法治护航 为成长撑起守护伞

  7.5万名“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1.88万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落地生根;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宪法小卫士”网络答题等品牌活动,年均覆盖千万人次……2009年起,中国关工委联合司法部等部门开展5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从校园欺凌防治到防溺水宣传,从防网络沉迷到防性侵教育,“五老”们的守护无处不在——

  在安徽淮北,“五老”王士宏总结出“一杯茶调解法”,“以茶暖人心、说人生、述纷争、找支点、拆面子、置梯子、达协议”,一杯热茶暖人心,七步流程化干戈。30年来,他成功化解矛盾2000余件。在他带动下,淮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五老”工作室汇聚55名志愿者,组建矛盾调解“闻风到”队、普法宣讲“乡村小喇叭”队,把法治种子播撒到乡村角落。

  在新疆石河子,“老军垦法援工作室”的骆小梅、张飚等“老政法”,将法条编成脱口秀、情景剧,开展巡演210场次,用“棉花田里的物权归属”等本土案例,帮助3万余名青少年学法守法。

  在江西德兴,“中国好人”杨水良在河边给孩子们演示救援动作。“孩子们,这根救生竿能救命,记住怎么用!”9年来,杨水良每到暑假就骑着电动车巡逻,累计规劝400余名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德兴有2760余人组成147支防溺水巡逻队,“五老”们肩扛旗子、手敲铜锣,用脚步织就防护网。9年来全市中小学生零溺亡。

  在湖南岳阳,“五老”们用耐心唤醒迷途心灵。创新“四帮一”帮教模式——一名民警、一名教师、一名社区干部、一名“五老”结对帮扶一名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近两年成功转化1167人,转化率达94.2%。

  “五老”们积极投身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爱心行动远不止这些。云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西安“向日葵政法关爱”、南京“少年法学院”、重庆“莎姐讲故事”……从红色铸魂到精准帮扶,从法治护航到心灵守望,千万“五老”以无声的大爱,为亿万青少年撑起一片天空,精心呵护孩子们成长。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