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站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历史节点,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既不能做畏首畏尾的观望者,也不能成为盲目跟风的逐浪者,而是要在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建立连接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智时代找到适切的发展坐标,让每位教师都能在人机协同中实现专业升华。唯其如此,方能真正驾驭人工智能教育浪潮。
以人为本、积极拥抱
人工智能的本质仍是工具,而非教育的全部。2024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面对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拥抱、引导善用、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通过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探索,逐渐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从“小切口”突破,持续丰富技术应用场景。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技术素养奠基的关键期,若能从具体场景切入,通过“小切口”试点,逐步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既能降低改革阻力,又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积累本土化经验。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全国共计超2000所中小学校将人工智能融入“开学第一课”,覆盖开学仪式设计、教学展示、管理服务等环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展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成果。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凸显出各地各校正在“动起来”,结合区域特色和实际教学场景,积极创设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应用从宏大叙事回归真实需求,让创新实践从“展示性工程”变为“生长性探索”。
在“关键处”发力,持续赋能教师素养提升。任何教育的落地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校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木桶效应”正制约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部分教师困于技术焦虑,将AI工具束之高阁;有些教师陷入“技术至上”误区,课堂沦为设备展演。破解这些难题,亟须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让教师真正成为“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者。要坚持分层分类,根据教师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建立“三阶赋能”机制:面向新教师开展“AI工具‘应用速成’培训”,比如30分钟掌握智能批改、课件生成等基础技能;面向骨干教师设计“学科融合工作坊”,如数学教师掌握机器学习辅助习题设计,美术教师研修生成式AI创作指导等;面向“种子教师”组建跨校研究共同体,攻关智慧课堂重构等前沿课题,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教学、善引导的人工智能教育骨干力量。
以“大协同”为支撑,持续汇聚家校社企合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重构教育生态的系统工程,需构建“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协同网络,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资源融通、优势互补,为人工智能教育注入持久动能。家校协同层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课堂、AI体验日等活动,帮助家长理解技术工具的教育价值,引导家庭合理利用智能设备开展亲子探究,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共建”;校社联动层面,学校可以与科技馆合作开发“AI+科学探究”主题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机器人编程、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应用;校企合作层面,学校可与头部科技企业共建“AI实验室”,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政府层面需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建立“教育—产业—社区”协同平台,制定AI教育合作标准与激励机制。通过“大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将突破校园围墙,促进家庭的情感纽带、社区的场景资源、企业的技术力量与学校的教育智慧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能、资源共享、价值共育的教育新生态,为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引导善用、趋利避害
AI对基础教育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技术狂潮中守护人性的温度。未来的教育图景中,人工智能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照亮教育理想的火炬。这既是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更是智能文明时代人类智慧答卷的底色要求。
坚持科技与人文融合。人工智能教育若仅聚焦技术,则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若忽视科技发展,又可能使教育脱离现实需求。唯有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又具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使其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理性思考与人文温度,真正成为面向未来的人才。
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应对挑战的关键不只在于技术升级,更在于教育理念的重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求平衡,既要坚守教育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又要以创新思维拥抱技术变革,为教育注入新动能。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坚持个体与群体共生。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需打破“个体孤立学习”或“群体同质化”的单一模式,通过个体发展与群体协作的共生机制,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个体与群体的共生,既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能力的关键路径。唯有在技术赋能中既尊重个体差异,又重视群体协作,才能培养出既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协同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