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探索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新范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探索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新范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6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志鸿,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培养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终身学习理念以来,世界上诸多发达经济体已相继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标志着我国将终身学习推向新高度。当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驱动知识迭代周期急剧缩短,传统职业结构随之加速重构。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终身学习能力是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关键。面对知识加速迭代、教育深化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的挑战,终身学习已成为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然要求。当前,教师培养体系在职前职后衔接、资源分配、学习形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现教师从“分段培养”到“终身成长”,还需大力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跃迁,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新范式。

  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面临的课题

  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跃迁,需要理顺机制、资源与生态层面的关系,使职前职后培养机制有效衔接、供需适配平衡效能明显、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互协同促进。

  现行教师教育体系虽在制度设计上覆盖了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全链条,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衔接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职前师范教育偏重理论传授,与基础教育真实场景联系不紧密,导致毕业生面临“实践性适应困难”;入职培训多为短期政策宣导,在持续教学诊断与个性化支持机制上尚存不足,导致被动延长职业适应期;职后进修存在碎片化供给与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支撑教师专业进阶的深度需求。整体而言,培养体系尚未构建起螺旋上升的专业成长闭环。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在职研修,构建了教研、科研、培训三大支持系统,但多系统间协同不足、资源整合不够,支撑效能未能充分释放。具体而言,基层教研组织虽然实现全域覆盖,却因高水平专业发展共同体稀缺而陷入同质化;科研参与存在覆盖面不平衡现象,实践性研究成果价值被低估且转化机制缺位,难以有效激发一线教师研究动能;培训活动多依赖行政指令推动,对教师真实需求与主体经验响应不足。现有资源供给与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匹配不够精准,亟待完善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精准支持机制。

  教师发展既需依托继续教育等制度化学习完成基础性素养积累,更依赖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等自主性学习实现实践创新突破。当前正式学习的管理框架有时过于刚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差异化发展需求;非正式学习成果的价值因缺乏认定标准而往往被低估。正式与非正式学制间尚没有建立互认转换通道,使合规性任务挤占内生性创新,导致一些教师处在被动接纳指令多、主动探索创新少的状态,专业成长效能未被充分释放。

  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一体化的协同路径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破解培养断层、构建终身学习共同体,需以标准为尺、机制为桥、技术为翼,在政府统筹引领、学校创新赋能、教师自觉成长的三维联动中,实现职前职后贯通、资源供需匹配、学习形态共生,锻造一支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可借鉴国际资历框架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创新实践,加快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制度,研制“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标准”,建立进阶式终身学习素养指标体系,为全职业周期发展提供坐标。实施全周期数字治理,建立覆盖职前至职后的教师数字成长档案,推进学分银行管理,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存储、认证、积累、转换。成立政府认可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推动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成果认证。支持师范院校与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建立联合共同体,在基础教育学校开辟师范生培养第二校园,通过驻校教研室、一线指导团队、实践型课程共建等方式,实现理论培养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赋能。

  学校要负主责,搭建纵横交织的赋能体系。在纵向衔接上,要系统规划并贯通校内的新教师入职、骨干培养、名师引领等各级培养项目,确保教师能力随职业阶段螺旋上升。在横向整合上,打破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师德修养、科研能力、信息素养等模块壁垒,将其有机融合设计为聚焦真实问题的“微项目”,促进知识在解决复杂教学情境中内化迁移。组建学科及跨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依托真实课例深度剖析,激励教师在协作研讨中互学共进。建立行动研究孵化机制,支持教师围绕教育问题,实施“问题聚焦-行动干预-反思迭代-成果转化”的行动研究,将实践难题转化为专业成长动能。

  教师应作主体,融合共生实现自主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主体,需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共生融合。一方面,高质量参与各级组织研修,系统吸纳前沿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将非正式学习深度融入终身成长坐标系,通过课堂实战淬炼教育智慧,验证理论并转化为实践方法;通过深度反思凝练实践知识,借助教学日志、案例分析使隐性经验显性化;通过专业阅读构建认知图谱,跨学科拓宽理论视野;通过开发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有机整合正式培训所得、实践反思洞见与阅读积淀,最终构筑起终身学习的新范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