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王鲁婧
“来北京研学,没想到还能遇到桂海潮教授。”9月11日,青岛五十八中学生崔中睿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看到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该校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正在为学生讲解一件航天服里究竟藏着哪些“黑科技”。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系统学习航空航天知识就是在这个馆,当时还是室外露天的,对比今天,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讲解中,桂海潮感慨。
“面积好大”“像个厂房”可能是不少观众走进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第一印象。这个8300平方米大小的场馆,是在曾经的飞机结构陈列室、飞机机库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长天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四个展区里,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展品等待着观众的检阅。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没有好的航空发动机,一个国家空军不会强大,会受敌人欺负。”面对本科学生,白发苍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将他在20世纪80年代受命担任国产第三代中等推力发动机预研和核心机研制总设计师的经历娓娓道来。在他面前,涡扇发动机的一根根管线,正是驱动歼-10、歼-11A等第三代战机翱翔苍穹的“动力密码”。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并非每次发射都是掌声雷动的圆满成功。在展台前的“大思政课”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丽莎拿出两张纸片,上面写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李东院士的两首《青玉案》。“‘怎堪回首说断箭,泪满面,肝肠断。风雨寒暑13年,一夕霜过,江东父老,愧疚无颜见。’2017年7月,长征五号系列第二次发射在点火后的346秒后突发故障。之后的九百多个日夜,李东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痛苦,‘枕戈饮胆九百天,万般磨砺难尽言。今夜可敢片刻闲?’经过一次次反思、重整,终于在2019年12月27日的复飞时刻‘重见彩虹’——‘硝烟才散,举眸广寒,何日月又圆?’”随着付丽莎的讲解,在场学生感受到,这一个个模型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不畏失败、迎难而上、奋勇争先。
“空天报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场馆志愿者、该校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子轩感受尤深。在他的身后,是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从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批示,到9月在首都机场首飞成功,当时北京航空学院师生员工仅用100天时间就完成了从蓝图到首飞的全过程。
北航人不畏艰苦、顽强奋斗的实干精神,周子轩在科研工作中深有体会:“一次我们几位博士生接到有关于光纤传感器的一项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那段时间,我们从每天早上不到8点一直做到晚上十一二点。一想到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完成了任务,我们便干劲十足。”
“博物馆现场讲解已经成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该校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万志强表示,“航空航天概论”课程组开设的全体本科生必修课设置了现场教学环节,每个班分成5个小组,在博物馆分别进行飞行器发展史、飞行原理、发动机、机载设备、构造等5个板块的互动式实物教学。“教师近距离演示、讲解,学生可零距离触摸、直观感受、亲自操作,化抽象为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理解水平。”
“我们给学生们讲历史、说当下、看未来,馆里的歼-10、‘北京一号’、东风二号导弹、‘天宫飞行器’模型都是再生动不过的教材!”万志强对记者说,“学校通过创新科教融通培养范式,利用大型综合项目,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让学子将毕业论文写在祖国蓝天上!”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