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路通了,村里的药材产业火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路通了,村里的药材产业火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0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曾 堰

  大巴山的晨雾还没散透,在重庆市城口县鸡鸣乡双坪村的太白贝母药材基地,村支书袁刚常和二三十位村民早已两人一组忙碌起来:一人刚将颗粒饱满的川贝母种子按在新翻好的土里,另一人马上用耙轻轻勾过一层土将种子掩好。

  一辆货车在不远处的公路上停下来,手里正捧着一把种子的袁刚常还没来得及起身,就听到货车上有人大声问:“还有货吗?”

  “这个基地今年是第一次采收,产量11吨左右,前来要货的早就超过20吨了,还天天有电话打过来问。”袁刚常一边摇头一边笑,今年全村光贝母就卖了2000多万元,明年进入丰产期后,效益肯定会更好。

  大巴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生长着3800多种中草药。双坪村的村民散居在海拔650米到2300米的群山之间,全村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986亩可耕地,其中九成以上还是超过25度的陡峭坡地。在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大巴山腹地,双坪村人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留下了种植药材的传统和技术。

  但是,村民种植出的珍贵中药材常常因为交通不便“只能卖出柴火钱”。“以前没有一条通村公路,卖药材全靠背驮肩扛,最远要在峭壁上爬15公里。人家是靠着大山富,我们是望着一山穷。”袁刚常说。直到2014年,双坪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到5000元。

  要让药材出山,先得让公路进山。村里想争取资金修一条“产业路”,可是经过反复勘测,山体高低落差悬殊,又紧邻雪宝山自然保护区,修路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不通“产业路”,双坪村就没有出路。大家找来找去,盯上了四川省宣汉县黄连村与双坪村之间的一条“断头路”。黄连村距离双坪村的800亩云木香基地只有十几公里,要是能借道打通这条“断头路”,双坪村的中药材基地就能直接连上全国公路网。

  让双坪村村民特别高兴的是,宣汉县得知他们的需求后,不仅表示理解和支持,还决定川渝两地“邻里共建”。这条多年来荒草丛生的“断头路”,很快就变成了能走大货车的水泥路。

  正式通车的那一天,双坪村村民秦克江用自己的小货车拉着一批肥料进了山。“第一次将车开到了自己种的药材旁,激动得双手直发抖。”秦克江说,现在山上不仅通了路,新修了蓄水池,还通了电,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他也抓住机会发展了100亩云木香、100亩黄连、20亩大黄,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去年光云木香就卖了18万元,等到明年黄连采收,一年60万元跑不了!”

  路通了,全村的产业都“活”了。双坪村的药材种植从2014年的800亩发展到现在的将近3000亩,云木香、川贝母、大黄、黄连、黄柏等药材错季生长,乡亲们全年都有收成。2024年,双坪村药材年收益超过1200万元,仅药材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17500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3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