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抢救唐代文书 守护丝路遗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抢救唐代文书 守护丝路遗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讲述】

抢救唐代文书 守护丝路遗珍

讲述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余腾飞

  回望8年多的文物修复生涯,与唐代纸质文书的“情缘”是最让我难忘的。出土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文书跨越千年,是唐代治理西域最直接的文字见证。

  2019年秋初见时,它们大多残破不堪、蜷缩成团,有些脆弱得仿佛一触即碎。“一定要让它们重获新生。”我和同事们深感痛惜,当即暗下决心。

  修复从“倾听”开始。这些文书多是麻纸,污染密集、降解严重。我们借助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纸张微观形态,采用纤维分析仪鉴别材质。有了科技助力,后续修复就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

  消毒、揭展、清理、平整、加固……修复操作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慎之又慎。水质、工具、修复材料,乃至室内的温湿度,都需严格把控。方寸之间,极度考验修复者的耐心与严谨性。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揭展。通过“热蒸法”软化黏结部位,之后在显微镜下用细针、竹起子一点点分离,整个过程可谓如履薄冰。针对脆弱部位,我们运用纸浆加固技术,精心调配与原文物材质、颜色相近的纸浆,逐片修补加固。全程严格遵循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

  修复后,我们还需为每件文书量身定制无酸装具,并通过控制温湿度与光照,实现长效预防性保护。

  历经3年努力,两百余件唐代文书终于重焕光彩。每当看到学者们专注解读这些穿越岁月长河的文字,我都由衷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物修复,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对历史的守护与传承。让文明的故事不被时间湮没,让共同的记忆永续流传,我们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报记者王丹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