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嘉逸
读到硕士二年级,北京高校学生李莘越发觉得,大学公共课似乎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课程有意思、有深度,能学到不少新知;但也有一批课程,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去上课更多是为了凑学分。”
这个学年,很多人留意到,压缩总学分成为不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新动作。而其中,缩减一批“含金量”不高的公共课,成为这些高校的共同选择。
究竟该如何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上、盼着上、真正从中得到教益?

安徽省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学生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备考。卢启建摄/光明图片
公共课为何“含金量”不高
记者发现,李莘的感受并非孤例。现实中,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公共课“水分”较大。
“没学到什么”“千篇一律,不记得讲了什么”“上课时都在做自己的事”……在关于公共课的学生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回答。
中部省份某高校学生李桦告诉记者,一些选修类公共课,不少学生在“混”学分。“我选修过一门关于电影文化的课程,很多节课在看电影与播放PPT中度过。学到最后,除了多看了一些电影外,收获很少。这样的课堂老师管理也比较宽松,有些同学经常不来。”
问及原因,李桦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师资配置问题。“本来是很有意思的课,但老师明显不是专门研究电影文化的,所以只能靠播放电影‘撑’学时。至于影片背后的文化,并没有深入讲授。”
“其实老师们也很苦恼,公共课常常会陷入‘身份焦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认为,受限于对课程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公共课常被误解为“与专业无关”“挤占学习时间”。这种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
“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成因:排课机制。”某高校艺术学院一位教师向记者透露,“专业课时量饱和后,多数教师不愿再接公共课。结果往往是专业知识陈旧或方向过窄的教师‘被迫’承担”。
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阔看来,“含水量”高的公共课通常表现出三个典型特征: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僵化、考核要求宽松。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事少分高”。“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沦为‘PPT朗读者’;学生或学习其他科目,或放松‘神游’,出现了‘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情况。”
赵阔认为,有些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三方面原因:教师因“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教学动力;学生在“优绩主义”影响下,将公共课视为“刷分工具”;而学校常采用的大班授课模式,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教学创新。
在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鑫悦看来,数字时代使学生能便捷获取多样化、多层次知识,对传统教学造成新挑战。“如果既有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将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公共课的价值并不能以短期的学分或成绩来衡量,其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也并非以选拔或竞争为初衷,在升学压力或学业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受到轻视,进而形成‘价值低估’。”薛新龙补充道。

重庆大学图书馆举办核舟诗歌节活动。赵杰昌摄/光明图片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完整的人”
为大学生开设公共课,初衷是什么?
薛新龙表示,公共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普遍性,即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全面成长的知识要求,面向全校所有系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实践课程、体育文化课程等,这类课程不受专业背景限制,能够培养各专业学生通用知识能力,同时拓展其认知边界;二是通识性,与专业课程以‘纵向’视角探索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同,公共课体系旨在介绍多学科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如哲学、自然科学或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世界或社会运行主要规律,体会跨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发创新;三是规范性,高校公共课具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流程、教材资源及条件保障等相对规范,有助于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科学合理、层次多样、体系完整的公共课,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徐鑫悦说,“它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科学视野与文化底蕴。”
实际上,优质公共课并不鲜见。
《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霞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每学期一开课就刷屏微信朋友圈,收获好评不断。课程从“手抓饭”与“筷子党”之争,到聚餐“AA制”的文化差异,以一场场生动热烈的跨文化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好评如潮,有何秘诀?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李霞说:“我致力于打造‘目中有人’‘有温度、有强度’的课堂,聚焦现实世界真实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近真理,解决真实问题,让教学回归真实、有效、可感、可见。”
这一观点得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的认同。他的公共选修课《顶天立地谈信仰》《〈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同样是学校的“秒没”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个学生每学期有100个“意愿值”,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豆子”。想要选到心仪的课程,就要投放“豆子”。抢一般公共课,学生只要花二三十个“豆子”,可他的课,往往需要“100个豆子全都押上”。因此,同学们为了上他的课不断积攒“豆子”,不少学生到了大三才有机会抢到他的课。
“要想课程受欢迎,必须让学生觉得解渴,有获得感。”徐川说,“这需要老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评价考核等环节紧紧聚焦学生这个主体,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改变‘无人响应’的照本宣科,用学到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样的课堂,正悄然改变各界对公共课“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在北京大学,“双创”公选课打破校园围墙,由产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共同打造“无边界课堂”;山西大学推出8门通识游学课程,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走出教室、融入现场”的体验式教学……
提升质量 让课堂成为思想启迪的场域
已到晚上九点,但南京邮电大学《漫画插画创作》课堂上,学生们依然目光炯炯。他们专业各异——有平常泡在实验室的理工生,也有热爱诗词歌赋的文科生,此刻却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画面构图与色彩情绪。
授课老师方仲玮发现,学生对公共课的需求远比想象中强烈。许多工科生内心藏着艺术梦想,“公共课为他们开了一扇窗,不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了兴趣共鸣,更成为他们校园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当优质公共选修课一座难求时,恰恰反映了深层现实:学生并非不需要公共课,而是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课,需要“金课”。
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课教学质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含金量”?
薛新龙建议,高校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科结构特色建立适切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公共课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研究特长持续更新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共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设计,通过增加跨学科知识关联性与融合度充实授课内容,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他说。
赵阔则提出,教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想启迪者”,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个人思考与见解,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前沿成果、实践案例、学术争鸣同当下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生命体验相连接。通过设计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课堂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碰撞思想的场域,尽显教与学之魅力。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摒弃功利心态,认识到公共课拓宽视野、塑造人格的长远价值,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求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认真对待课程,主动思考、积极互动、完成有质量的作业,才能形成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正向激励,促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徐鑫悦说。
“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好的课堂要让学习过程被看见、被听见,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与素养上获得成长。只有‘脑子装着世界,眼睛看着学生,心中抱有热望’,教育才会不失焦,课堂方能真正发光。”李霞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