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来函热议】
作者:胡耀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唐文明研究院副教授)
学术研究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真理越辩越明,这在由《光明日报》推动的这次“昆仑石刻”讨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6月8日,仝涛研究员在《光明日报》披露“昆仑石刻”为秦代刻石,一下子成为各界讨论热点。面对支持和反对的不同声音,《光明日报》于6月30日开辟学术争鸣专版,刊登来自正反双方、学界内外的各种观点。这样一来,有效地将学术讨论集中到了理性、思辨的方向上,为各种疑问提供了解答的平台,也为刻石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学术上有了新发现,往往会面临支持或质疑的不同意见。以这次“昆仑石刻”为例,普通大众分为两派:认为是真者,觉得石刻本体和内容均无问题;主张为假者,则从地理位置、保存状况、行文布局等方面加以质疑。但《光明日报》不预设立场,对言之成理的文章都予以刊发,随着争鸣的持续,讨论不断深入,让大家对石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不再非此即彼。可以说,这次讨论也给大众提供了观摩学术论辩的机会,提高了普通人的学术思维水平。
真正的学术讨论对所有人开放,不管是否身处学界。近年来,由于一些专家在表达学术观点时,忽略了通俗化解读,普通受众的理解与学术原意出现偏差。有些专家担忧学术观点被误读,愈发将学术讨论局限在专业场合,使得学术观点得不到传播弘扬。但《光明日报》组织引导的这次学术争鸣,让学术研究回归大众视野,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民间爱好者,都拥有平等发表的机会。讨论也促进了不同观点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大众对专家的观点更加尊重,专家也积极吸收来自各方的研究意见,有些讨论还在后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结果中得到验证。
随着国家文物局对于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公众层面的讨论热潮或将逐渐降温,但深入的学术研究还应继续展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