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 锐 王建宏
夜幕低垂,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槐荫河上溢彩流光。一艘游船缓缓驶过,激光投影在水幕上,勾勒出“鹊桥相会”的浪漫场景。孝感青年杨希举起手机,一边拍摄一边惊叹:“董永孝感天地的古老传说耳熟能详,但没想到孝文化还能这么‘潮’!”
这场名为《槐荫船说》的行浸式水上夜游,用5D全息投影、AI交互等技术,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董永传说”变成可触可感的体验。船移景换,游客仿佛穿越千年,与“董永”深情对话。据介绍,自2025年4月正式启幕以来,《槐荫船说》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槐荫河周边商户营业额平均提升30%,夜经济成为当地消费新增长点。
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三孝”发源于孝感。当地依托底蕴厚重的孝文化,不仅创排《槐荫船说》,还打造文昌阁、董永公园等孝文化地标,构建“研学+美食+休闲”多元产品体系,孝文化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孝文化的力量,不止在文旅,还在普通人的善举中。在孝南区光荣院,70多岁的刘宝生老人患脑梗后行动不便,护理员程皓隔天就来帮老人擦洗、和老人聊天。寒冬深夜,老人病危转入ICU,程皓冒寒守候;老人靠鼻饲维持生命时,他细心清理口腔、擦身护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医生黎小华用第一笔工资为父母改造旧房,20多年照顾患病双亲;丈夫外出打工,媳妇胡中娟十多年如一日伺候公婆……当地通过评选“十大孝子”、建立好人主题公园、事迹宣讲等方式,让榜样故事“活”起来,推动“人人争当孝子”蔚然成风。
如今,孝感还将“孝”的理念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为基层治理增添温情、注入力量。
孝南区新华街道居民刘桂兰腿脚不便,想理发的她试着在社区App上“点单”。第二天,志愿者李平就带着理发工具上门服务。“动动手指就解决了难题,太贴心了!”刘桂兰给出五星好评。
现在,孝南区建起区、乡、村、点四级文明实践网络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年均开展1500余场“微服务”,覆盖超50万人。
日前,个体工商户张国华需变更营业执照,原本以为要跑好几天,没想到在手机上操作,半小时就完成初审。“以前排队跑窗口,现在点点屏幕就搞定,政务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张国华伸出大拇指点赞。
孝感还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政务服务品牌,为企业群众提供“上门办、预约办、跨域办、兜底办”等多元化服务。据统计,仅孝南区一年就开展帮办代办4万余件、“预约办”服务100余件、“上门办”服务200余件、跨域办6000余件、“延时服务”300余件。当地将“贴心服务”理念贯穿服务全过程,切实为市场主体纾困、为群众解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从一场夜游的经济拉动,到一群好人的道德引领,再到一套机制的治理创新,孝感让孝文化从伦理规范转化为发展动能。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也是现代社会的‘黏合剂’。”孝感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继续深耕孝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挖掘内涵、创新方式、活态传承,让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核”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