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照见历史 争鸣引领新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照见历史 争鸣引领新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9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潍坊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副教授 杨德永

  过去数月,我一路追随光明日报学术争鸣的号角,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受益良多。在此,请允许我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分享我的见证与思考。

  6月8日读到光明日报关于仝涛研究员在青海的重大考古发现,我受到极大震撼。6月13日,我通过个人公众号表达初步猜想:此刻石或许是与徐福奉命海上求仙性质类似的“打卡”记录,并链接了当时已出现的正反方观点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评论区涌现大量“一眼假”的质疑声。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何有如此多人持否定态度?争论者的身份背景如何?专业分野是否造成了认知鸿沟?

  为探寻答案,我发起了一项题为《和其友声》的网络问卷调查。初衷是希望为关注此事的公众提供一个参照系,以便审视自身立场。但投票过程却让我意识到简单的投票模式并不能有效引发大众的理性思考并导向共识。

  于是,我决定避开当时争论焦点的书风、文字等可能见仁见智的问题,转而从更具客观性的地质证据入手。6月21日,我撰写了《试问新刻说:关于地层沉降、皮壳与风化》一文,详细分析了刻石表面因长期地层变动形成的数道横纵向断裂纹与剪切纹,并论证了刻字早于这些裂缝产生的理由。

  文章发布当日,一位坐标青海的网友在评论区上传了一张摄于扎陵湖畔的刻石高清照片。这张照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信息。我立即将图片分享至金石好友的交流群,群友周建先生想通过其公众号“齐云雅集”发布此图,征求我意见,我们都有着“学术乃天下公器”的共识,遂决定尽快公布这一现场图。这张后来被广泛引用的“高清图”,在两日内阅读量即突破两万,极大地推动了公众讨论。此时我的问卷调查数据也随着高清图的披露发生着变化,“秦刻石为真”的支持率显著领先。此后一段时间大凡谈论“昆仑石刻”者,言必称“高清图”。今天我仍想借此机会表达对该网友的诚挚感谢。

  报社编辑组一直关注网络讨论,关注到了我发表在自媒体上的多篇文章,7月3日,编辑在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我约稿。自此,也建立起与编辑老师之间的沟通互动,我多次把网络上的新材料和青年学者的一些意见转发给编辑组参考。

  7月8日,我结合投票结果与公众反响,撰写了《疯狂的“石刻”“采药昆仑”为何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一文,试图解读这一文化热点的成因,认为光明日报学术争鸣悄然推动了当代中国知识大众化的趋势,通过网络创造了历史阐释的公共场域。8月18日,为方便大众系统把握争鸣全貌与宏观构架,便于大家检索,我对光明日报6月30日至8月13日刊发的所有争鸣文章进行了观点梳理,形成《青海“昆仑石刻”〈光明日报〉学术争鸣系列文章观点综述》。

  在这个漫长的求真过程中,面对过各种质疑、讥讽与诘难,也无数次质疑过自己,数度想过放弃,好在争鸣的学术之光一直在照亮探索者的路。回望整个过程,光明日报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学术担当与报人精神令人敬佩。在这一文化热点尚处萌芽时,报社便以非凡的魄力主动开辟争鸣专版,迅速搭建起扎陵湖北岸实物现场之外的“第二学术现场”。

  这场多学科、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争鸣,其意义远超辨明刻石的真伪。它尤其在这两个层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一,在学术层面,它集思广益,形成核心阵营,为考古现场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援,客观上加速了研究进程;其二,在社会层面,在国家文物局调查结果发布前,为公众的好奇、质疑与探讨提供了一个权威、开放、理性的平台,有效疏解了舆论压力,充当了共识达成的“缓冲带”与“催化器”,使尕日塘秦刻石的定名最终能水到渠成,深入人心。

  这一事件也启示我们,现代考古学已超越传统的“证经补史”,正日益成为一门动态重构历史的公共科学。光明日报的争鸣实践,堪称在算法主导、信息过载的当下完成的一次成功的“文化突围”。它以其公信力与影响力,穿透了各种“信息茧房”,为理性的光明照亮学术讨论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支点,这一过程,就是这个时代一次自觉的、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塑造。

  综上所述,我的分享既是一位后学参与这场历史宏观叙事的个体记录,也是对光明日报推动公共学术讨论这一平台价值的深切体认。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8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