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架起通信“生命线”——记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李玉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架起通信“生命线”——记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李玉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3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7月末,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北京。密云等多个区域道路、电力、通信中断,“生命孤岛”急需救援。

  暴雨初歇,多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在暮色中起飞,先于地面救援人员进入冯家峪镇、不老屯镇等多个受灾严重的村庄,执行公网覆盖、灾情观测、应急指挥等任务,为下一步应急救援工作奠定基础。

  “一个电话,哪怕是一条语音,对于灾区百姓平复内心的恐慌都有很大帮助,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之一。”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卫通成都站值班大厅里,李玉成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变化,冷静快速地为不同无人机调整卫星信道资源和信号强度,确保其稳定、高效地开展工作。

  支援河北防汛抢险救灾,为陕西延安洪灾、云南强降雨、台风“竹节草”等灾害提供应急链路保障服务……这个夏天,李玉成所在的党员突击队只有“战备”和“战斗”两种状态,最繁忙时需要同时为24个不同受灾区域提供卫星网络保障服务。

  “最怕的就是有劲使不上!”李玉成说,不同的设备、系统、业务模式对于卫星资源的需求不同,如何快速建立稳定、高效的通信链路,直接影响到救援效率。

  如何确保不出问题,做到有求必应?“只有在现场,才能发现最真实的需求与问题。”这是李玉成的回答。

  从对照应急场景储备保障终端,到组建党员突击队,再到建立相关部门、产业链应急联动机制……自2022年以来,李玉成先后10余次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在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的同时,摸索出一套高效可行的工作流程。“在现场可以发现更多问题,这些信息反馈极大地促进了卫星网络和产品能力的提升。”李玉成说。

  多年来,李玉成和同事们不断优化卫星网络算法、迭代硬件产品、完善应急预案、反复加强演练。“现在,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按照预案执行救援工作,即便有特殊情况,也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措施。”李玉成信心满满。

  作为一个四川人,李玉成对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始终记忆犹新:解放军15位勇士“惊天一跳”,随后连续徒步200余公里,给指挥部传回30余批灾情信息,为受灾民众打通了“生命线”。

  “现在不一样了,卫星互联网无处不在,再也不会出现应急通信的困难了……”李玉成感慨。

  记得2022年在四川芦山震后现场,当看到大家围着卫星“锅”或蹲,或站,或坐,给家人报上平安时,李玉成不禁眼睛发酸:“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名卫星通信工程师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近年来,李玉成在繁忙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航天科普,为孩子们展现航天科技的魅力。“我想把航天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精神传承给孩子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李玉成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3日 02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