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舒同:以笔墨服务斗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舒同:以笔墨服务斗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3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抗战中的百年巨匠】

  作者:舒安系舒同之子,舒晚系舒同之孙

舒同:以笔墨服务斗争

舒同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名及校训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38年6月27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第50期纪念特刊发表了一幅舒同的书法。在粗粝的毛边纸上,舒同写下“凿山开道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抗敌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解放的象征”四句话。这既是他对《抗敌报》作用的总结,也是他在国家危难关头发出的呐喊!

  1937年,华北、华东大片领土相继失守。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舒同为政治部主任。11月18日,军区领导机关迁往河北省阜平县城后,聂荣臻、黄敬、舒同等商议筹办一份晋察冀全区性的地方党报。

  12月11日,在抗击日寇第一次围攻的战斗期间,《抗敌报》于阜平县城创刊了!舒同为主任,沙飞、洪水为副主任。初期采用石印,四开,毛边纸单面印刷,印行1500份!《抗敌报》成为华北敌后的一座舆论灯塔,把胜利的消息和战斗到底的信心传递给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遇战事延宕,报纸往往转移印刷场所。报纸跟着部队走,油墨伴着硝烟香,创下“一日转移三次仍出报”的纪录。

  1938年3月4日,日寇飞机轰炸阜平县城,正在印刷中的《抗敌报》第24期连同一台石印机被炸毁。舒同带领报社随边区军政领导机关转移到五台山东麓大甘河村。被炸毁了,就再办一期!3月25日,《抗敌报》在大甘河村复刊。舒同领导了复刊工作,并在第25期起草发表了《本报重要启事》,庄严宣告:“敌人虽然炸毁我们的印报机器,却不能毁掉报社工作同志们坚决奋斗的精神。现在,我们决心以所有的力量,恢复扩大我们的抗敌武器——《抗敌报》,来回答敌人的残暴进攻。”他还为那期《抗敌报》题写了报头“抗敌报”三字。

  1938年,《抗敌报》发表了重要社论《我们该用什么来回答敌人的烧杀》,其中写道:“保卫祖国独立、自由、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这是舒同在民族陷于危机时立下的誓言,也是他在书法道路上坚持一生的信念。

  舒同还创办了抗日剧社,题写过“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永不磨灭的光辉”“白求恩墓”等。

  1939年下半年,日军慑于我晋察冀边区的游击战,已出现厌战情绪,9月17日的《抗敌报》利用回复日军军官请求释放战俘来信的机会,发表社论《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致东根清一郎书》,彻底驳斥了日本侵略者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荒谬理论。文章痛陈了日本帝国主义之野蛮不义,规劝日本民众醒悟,也申明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晋察冀根据地,舒同将书法艺术转化为宣传武器。在1937年的“定襄扩军”运动中,舒同书写“抗日救国,报名参军”的横幅,用“以字换盐”的故事宣传八路军的严明纪律。他用赠送书法的方式感召边区青年参加抗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1000多名定襄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这个新兵团被称为定襄团,后来成了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六团。1938至1940年间,舒同亲手书写的各类标语就达300余条,遍布冀西、冀中数十个县。

  这些标语传单配合边区军民的政治宣传攻势,在瓦解敌军的工作中,起到了特殊作用。舒同在《晋察冀边区抗战三年来政治工作概况》(刊于《八路军军政杂志》)中提到,“这类活的事实说明敌军存在着瓦解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只要我们坚持艰苦的工作,宣传的深入,俘虏政策的正确,其成绩是不难获得的”。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祝典礼上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小林宽澄。他曾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被八路军俘虏后,觉醒成长为反战同盟的八路军战士,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的入党介绍人是舒同”。

  194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准备召开七大。5月,以舒同为政委、陈伯钧为团长的晋察冀七大代表团赴延安参加会议。后因七大推迟召开,舒同留在中央党校学习,调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他受命题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名和由毛泽东主席确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其字体融合篆隶的古朴与行草的灵动,远观如千军列阵,近看则笔笔含劲。据抗大老学员回忆:“每日进出校门,望见舒同同志写的校牌,就想起‘为抗日救国而奋斗’的誓言。”

  1941年,毛主席听陕甘定边区主席习仲勋反映,有位前清翰林肖之葆老先生,说共产党没有文化人,不愿参政任参议员,主席便让舒同给他写封信,介绍党的方针政策。老先生看过信后,说文雅字好,共产党内有人才,同意担任参议员。事后,主席称赞舒同是“党内一支笔”。

  在日机轰炸延安市场沟后,舒同受命题写了延安新市场榜书。毛主席题写了两边的对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这是他们一次珍贵的书法合作。

  在抗战时期,舒同以文化凝聚力量、以笔墨服务斗争。从《抗敌报》的报头,到抗大的校名校训,从山崖标语,到抗战传单、政治工作总结,他的书法和文章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战斗工具。

  舒同在一篇谈治学的文章中写道:“治学如治兵,要有顽强的攻击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循环以往,终有成功之日”;“愿有志者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3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