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郁 葱(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我对中秋的美好记忆,源于我的姥姥。20世纪60年代,我跟姥姥在乡下生活,那时我才六七岁。姥姥属于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智者,虽然没上过学,却自己从《康熙字典》上学字,读了关汉卿、王实甫的戏剧,读了《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晚上,姥姥把鸡窝用砖头堵上,把房门插好,在煤油灯下给我讲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和梁祝化蝶的故事,还有更多的民间故事,比如《小三分家》什么的。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叫《绝美的经典——中国四大美丽传说》。当然中国民间还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像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但姥姥讲的美丽传说,是我儿时记忆最深的。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等,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朱熹老先生这样描述中秋明月:“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正所谓普天一月,月印万川。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文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北宋时期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中国有许多节日,尤以春节和中秋最让我动情。这两个节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团圆,这是中国人最在意的字眼,几乎凝聚了中国人所有美好的情感:团聚、温暖、良善、博爱等等。中国人太讲究团圆了,几乎是所有期待中最执着的那一个。
早年中秋前夕,村子里晚上便挂出灯笼,有的村子还搭棚唱戏,耍龙灯,舞狮子,很是热闹。村庄里还会把写着吉祥字眼或画着画的布旗在街上横着悬起,用绳串着,每隔三四家悬一挂,叫作“吊挂”。吊挂是用布做的,长约二尺五寸,宽约一尺三寸,四周镶着各色的圆边。有的吊挂是4面旗,有的是6面旗,至多一组8面,挂起来随风飘荡,上下翻飞,好似古时安营扎寨的旗号一样。有的吊挂是画,有的一面是字一面是画。上面的文字多是古诗,画则有山水,有鸟兽,有戏剧人物,多是彩色的。并且每一面旗上都题着一句诗,大致都是从《龙文鞭影》《千家诗》和唐诗中摘录的。还有的在每一面旗上按画意写上一个字,4面旗就连成一句祝福话或成语。
到了新年的正月和八月十五中秋前后,村里管事的人就把它们挂起来,点缀过节的气氛。街道越直,吊挂也越多,远看迎风飘荡,一层一层的,煞是好看。这种吊挂只挂在白天,夜晚人们会换上五彩灯笼,灯影闪烁,很是壮观。
姥姥一直遵循着过节的风俗,到了中秋节的晚上,便把小炕桌搬到院子里的枣树下面。平时姥姥是不许我动小炕桌的。炕桌上,一个青花盘子里放上几块月饼,还有一盘梨和一盘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酥枣。姥姥家那棵枣树结的枣特别甜,打枣的时候要用一张大床单子接着,不然一落地就酥碎了,所以叫酥枣。
姥姥把妈妈、妗子、妹妹叫到身边。月亮升到当空的时候,她们焚香燃灯,向月跪拜,叫作“供月”,也就是祭月神。我和舅舅等男性不能旁观,要躲进屋里,祭了月神才能出来。姥姥对我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可能是月为阴,阳不拜阴;女不祭灶,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
这让我感慨,最美的节日往往源于民间传说,当时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了其中的诗意,毕竟这些传说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许多关于中秋的传说想象力神奇,故事凄婉,人物善恶分明,情境饱含诗意,代入感非常强烈,以至于让人当成是生活中的真实。这些作品,实在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极致。
有一年立秋,姥姥说,立秋的时候,很多树的叶子都会翻转一下,叶面朝上的会翻转朝下,然后又马上转回去,仍然恢复到叶面朝上的位置。这个过程很快,也就一眨眼的工夫,不细看是注意不到的。如果定睛看着,就能看到树叶的翻转。自此之后,天气逐渐转凉,秋高气爽的天气也就真的来了。记得到了立秋,我和小伙伴们便到树林里等着,眼睛一眨不眨,仔细盯着树叶,想看它怎么翻转。可是看了好几年,有的小伙伴说看到了,有的小伙伴说没有看到。现在想起来,那种青涩的童年味道仍让我怀念。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灵药成仙,飘飘然地飞往月宫,在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这些传说使得中秋节有了一个很生动很具体的解读,也使得人们对月亮上的嫦娥有了一种近乎真实的想象。但姥姥、奶奶们讲述的一定是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的那个版本,说是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无所事事的河伯闲逛到此,心怀叵测与嫦娥搭话。嫦娥急忙躲开,河伯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强抢嫦娥入水。后羿恰好赶到,他拈弓搭箭,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之后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告诉他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但要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嫦娥听到后非常痛苦,于是找出仙药吞了下去,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接着径直往月亮飞去,飞进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宫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还有那总在砍着桂树的吴刚相伴。
姥姥一边讲一边穿插着自己的想象,我知道这故事渗透着她对理想生活的盼望。当然,有多少个姥姥和奶奶,就有多少个关于中秋的故事版本,无论这些故事有什么差异,中秋节总是让人开阔和舒朗。想起小时候学的课文,那种境界多好: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我小时候经常能看到这个情景,那时候每到中秋,就能见到那些大雁一群远了一群又近了。孩子们坐在秫秸垛上,数着天上的大雁,现在想起来,那情景很有诗意。那时每个人数的大雁数量都不一样,于是便争执起来,商量好了再数,可那群大雁已经飞远了。紧接着又传来大雁自远至近的鸣叫,我们知道又来了一群,于是便接着数,这成为我们在中秋前后乐此不疲的游戏。
那时候姥姥还经常从邻居家借来月饼模子,自己和面做馅烤月饼。月饼模子是枣木的,因为长期使用,油脂渗透到了木头里,所以红得发亮。做出来的月饼虽然不如买的好吃,但也很甜很香。三舅尝了尝,说“土腥子味”,姥姥不高兴了,说:“土味好,什么味儿也没有土的味道香。”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时至中秋,那些黄的、粉的、紫的花儿早已开过又谢过。十里咏月,千里亦咏月。多少咏月的诗句都已沉落,而月明依旧。明月如素,如此红尘,时光若烟,浮生若羽。水浅鱼读月,雨低燕衔云。这是我记忆中的中秋,也是我记忆中的诗意。
对于中国人来说,节日融入了许多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即使海角,即使天涯,河东河西,天南地北,这么多人在同一时间里拥有一种相同的情愫,实在是一件让人觉得感慨、感动的事情。唯在此时,一种盼望把人们维系在了一起,那个时候尘世间似乎只有温暖、温和与温情。
是啊,每个中秋节,人们都在感受着阴晴圆缺,也感受着暑热秋凉。明月之下,皆如秋水。红尘中,晚月如洗,草香叶浓,面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清凉世界。那时,浮云淡远,清风总有秋意;尘世喧嚣,浅月依旧纯明!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