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扎 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藏读本》
沈卫荣 主编
西藏人民出版社
“世界第三极”“雪域净土”,众神栖居的“梦之乡”……面对各种形容与叙述,我们应当如何真正了解西藏?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由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主编的《西藏读本》正式出版,作为本书的撰稿人之一,我深感荣幸,也愿借此书评,简要阐述本书呈现的西藏面貌,以及它讲述的西藏故事。
在众多关于西藏与西藏文化的看法当中,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标本”。而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个流动的西藏,一个扎根于生活、具体而真实的西藏。本书既书写历史中的西藏,也关注现实中的西藏发展;既聚焦文本记录中的西藏,也深入呈现丰富多彩的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本书的前五章关于西藏的山川地理、历史与宗教的书写,尚属于同类著作中常见的框架,那么第六章至第八章则进一步从文字、文献与文学这三个层层递进的维度,揭示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书撰写这一部分,既是藏学研究者的一种学术自觉,也意在为读者提供理解西藏文化所必需的基础知识。随后的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则将视角转向西藏文化的另一重维度——分别通过艺术、工艺与科技,展现西藏人民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蕴藏的独特智慧与非凡创造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与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本书第十二章讲述了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进程,第十三章则着重叙述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的各项建设与发展成就。这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认识西藏、如何推动西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西藏文化的演进有两条不可忽视的脉络,它们也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叙事线索。其一,是自古以来西藏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内地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正如雅鲁藏布江、金沙江奔流出藏,喜马拉雅与横断山脉也未能阻隔西藏与周边地域的往来。人们越山溯流、穿行不息,西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历来是藏文史书书写的重要主题。例如成书于明代的《汉藏史集》,就以其大量篇幅记述了印度、于阗、木雅(西夏)、蒙古等地区与民族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茶叶、医学、武器、器皿等手工业与艺术文化在西藏的传入与发展。本书继承这一传统,不仅设有专章探讨相关主题,更在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各章节中广泛征引史料,系统阐述西藏与周边地区、与中国其他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事实。
据考古资料证实,至迟于汉晋时期(公元2—3世纪),西藏与中原地区已建立起文化交流关系。至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与“唐蕃古道”的开通,更推动大量工巧技艺、经文典籍自中原传入西藏,使双方文化交流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基于对敦煌、吐鲁番及黑水城出土的多语种文献的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发现:西藏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可以说,西藏文化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动态体现,这既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也预示着西藏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讲好西藏故事”是藏学研究者的学术追求,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关注读者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至关重要。身为藏学研究者、藏族文化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被询问各种具体的问题:“布达拉”究竟有何含义?山里林间为何广布莲花生大师塑像?雪顿节从何而来,又有何意义?转山背后是怎样的信仰支撑?那些遍布神山圣湖的传说又诉说着什么?
正因如此,本书的撰稿团队始终致力于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求平衡——既确保内容的准确与严谨,不致贻误读者,也注重文字的流畅与生动,避免显得枯燥艰深。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撰著者多为青年学者,全书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又融入许多学界前沿及撰写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对一些已有西藏知识基础的读者而言,书中部分内容或许会与既有认知有所不同,但这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对学术进展的真实反映。读者可循迹深入,一窥藏学研究的生动面貌与当代视角。
可以说,本书尝试以一种“内部的”视角观察和叙述西藏,却并未止步于此。学术的立场为叙述框定了必要的客观距离,使本书既不仅是外在的观察,也不纯为内部的自我表达;它既带有文化内部的感知与思索,又保持着学术研究所要求的严谨与克制。正是在这一平衡之中,读者得以窥见新一代年轻学人如何理解西藏、书写西藏——他们以真挚的关切走近这片土地,又以审慎的思考传递其多层次的声音。
2010年沈卫荣教授出版了《寻找香格里拉》一书,书中对“东方主义”“内部的东方主义”所引起的关于西藏的种种常见的想象或误解做了批判与澄清。近二十年过去,实在不能说其中种种误解已然消弭。在澄清有关西藏历史文化的种种误解之外,更为关键的或许是如何正面地、有建设性地讲述它。从这个意义上,读者或可将本书作为一份新的背景读物,以一个更为全面而凝练、更多叙述而较少评判的视角,真正走进西藏、阅读西藏。
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经济文化等领域皆取得了显著发展。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阅读西藏,正是为了理解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西藏,从而更好地参与、见证它的未来,创造新的“香格里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