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让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让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9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李健 苏雁

  “各位观众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约翰·拉贝的故居,我将带领大家了解约翰·拉贝及其所著的《拉贝日记》……”对于南京大学德语系大三本科生火承愈来说,这样的讲解开场白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每次讲述他都饱含深情。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东南隅,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栋两层的西式小楼静立于梧桐树影中,这就是约翰·拉贝的故居。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代表的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余名中国人的生命。

  庭院西南角有一处防空洞遗址,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告诉记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即便有安全撤离的选项,拉贝还是选择做一名逆行者,留在中国南京。当年,很多难民曾在这里躲避日军空袭,这个院子庇佑了600多名难民。”

  走进主楼展厅,一份珍贵的难民名单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32页泛黄的纸页上,印满了密密麻麻的手印,详细记录了302名男性、300名女性难民的姓名、籍贯和职业等信息。“这份名单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每个到馆的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分量。”

  1938年2月,拉贝离开中国前曾经收到过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一块长3米、宽2米的红绸布,上面写了16个字——“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这是“南京安全区”的难民献给拉贝的新年贺词,表达他们对其人道主义义举的感恩与祝福。

  除了尽可能地救助难民,拉贝还以日记和其他文件的形式,记录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拉贝日记》,也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如今,南京大学将新生开学第一课设在了这座纪念馆。众多大中小学也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们在这里分享《拉贝日记》的段落,探讨和平的意义。2021年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成立,以《拉贝日记》为切入点,致力于传播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讲好历史故事,以青春力量建设和平南京。“加入‘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让我对和平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火承愈说。

  “拉贝先生是黑暗时代的一束光,这束光今天也照亮了我的世界,让我懂得感恩,珍爱和平。”类似的感悟,在留言簿上并不少见。据了解,开馆以来,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已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留言30余万字。

  历史的回响跨越国界,和平的使命代代相传。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今年8月先后在德国汉堡和丹麦哥本哈根举办“我的邻居——约翰·拉贝”“我的朋友——辛德贝格”展览,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数智化产品互动等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事迹。

  这些国际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从口述史访谈到和平教育课程录制,从举办展览到开展线下活动……一场场和平教育主题活动,让和平理念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介绍。

  正如杨善友所说:“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所‘学校’。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历久弥新,他教会我们,对生命要有大爱,对和平要有追求。”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对话,中国与世界相连,和平的种子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守护人类命运的参天大树。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