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人才计划成为培育创新的“育苗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人才计划成为培育创新的“育苗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9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才论道】

  作者:张辉(北京大学人事部助理研究员)王熙(经济学院研究员)

  人才计划,作为国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肩负着发现顶尖人才、激活创新势能的重要使命。人才计划既是学术评价的权威成果,更是重塑评价体系的制度力量。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向“唯帽子”等功利化倾向亮剑,但有的地区却陷入“矫枉过正”的误区:将破除“唯帽子”简单粗暴等同于全盘否定人才计划,甚至连带合理的学术荣誉与资源支持一并摒弃,反而挫伤了潜心研究者的积极性。

  破除“唯帽子”的本质,是纠正“以头衔论英雄”的评价偏差,推动人才计划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位。这就要求相关各方协同发力,扎实写好“破立结合”的“后半篇文章”,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使人才计划真正成为培育创新的“育苗圃”。

  优化设计 划定边界

  当前,有的地方在破除“唯帽子”过程中往往“破而不立”,容易导致学术评价陷入真空地带。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为改革划定清晰边界。

  第一,建立分类管理体系,进行差异化施策。对“奖励荣誉型”计划,严守评审权威性与主导权,聚焦人选的学术成就、战略贡献与行业影响力,以此树立行业标杆,激发人才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对“引进培育型”计划,指导用人单位稳步推进自主评审,侧重学术创新潜力与发展后劲,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精准投放资源,进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育生态,加速创新人才的成长与集聚,为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第二,构建协同机制,把握“度”与“效”的平衡。要多措并举,鼓励适度传播人才的实绩贡献。如中国科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院士传记出版、举办“院士担当‘四个表率’”专题展览,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等,这些宣传工作既彰显学术荣誉价值,又避免标签化炒作,让人才在社会认可中摆脱“帽子束缚”。

  第三,健全政策评估机制,提供更多政策建议。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广集反馈,定期开展人才计划实施效果的追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人才、用人单位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多维度意见。如相关部委将人才计划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通过人才计划申报系统常态化征集意见,将评估结果直接用于政策迭代,为动态调整提供实践样本。

  激活效能 回归本质

  人才计划本质上是科学适配的学术职业分层机制,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要区分“唯帽子”乱象与正常人才激励——既要守住“学术生态风清气正”的底线,更要筑牢“人才发展展翅高飞”的根基。

  一方面,整治“以帽子论英雄”“以头衔换资源”等问题,推动评价回归核心维度。如今多数“双一流”高校已实现相应的突破:不将人才计划作为评审限制条件,切断外部“帽子”与内部职位的绑定关系,在长聘评估、教授晋升中破除“唯帽子”惯性。

  另一方面,为学界认可的人才计划正名撑腰,完善“荣誉—责任—贡献”匹配机制。通过公平竞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帽子”回归学术荣誉本质,将资源与信任精准投向实绩突出者。如北京大学以“博雅人才计划”为抓手,突破传统人才评价框架,不仅系统整合各类国家人才计划与项目资源,还建立非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专项遴选通道,对入选者提供同等学术资源支持与差异化薪酬激励,搭建特色化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指导体系。

  重构评价 涵养生态

  破除“唯帽子”绝非否定人才计划,而是重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评价的专业性与领域差异性极强,唯有深耕前沿的学术共同体,才能精准研判成果创新价值与人才发展潜力。

  激活学术共同体效能,需强化其在标准制定、程序规范中的主导作用,推行“国际与国内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方法,凸显同行评议的专业属性、独立地位与公正品格。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学者信任机制,如部分高校以学科著名学者为核心组建人才评估专家库,严格恪守同行评议伦理,确保评议的学术独立性;二是培育健康生态,搭建学术争鸣平台,倡导批判性、建设性评审文化,部分计划通过“评价—反馈—优化”循环反哺标准迭代;三是健全约束机制,对学术不端“零容忍”,通过公示评审专家名单等“透明化制度防火墙”的方式,既回应公众对公平的期待,更形成对违规行为的强力震慑。

  综上,破除“唯帽子”不是简单的“去标签”,而是对人才评价逻辑的系统性重构与价值重塑。唯有各类主体精准把握改革精髓,建立起以创新为要、以贡献为本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钻科研、尽其所长促创新。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