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徐鑫雨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华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许多人走出家门开启旅程,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看山看水看风景”,那些能带来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旅程,正越来越成为大家心中的优选。
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在山东青州博物馆,游客通过大屏幕进行场景互动。新华社发
演员在云南普洱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为游客表演。新华社发
游客在安徽西递村游玩。新华社发
陕西西安
博物馆里 对话历史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国庆中秋期间,“文博热”持续升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众多游客出行新选择。西安多家文博单位开设新展,以丰富的展览和贴心的服务,为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走进西安博物院,“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文物特展是游客必看的重头戏。“展览以清代康熙年间沉没于福建平潭海域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核心,从沉船发现、考古发掘到文物研究、文化阐释,全面梳理了这批康熙景德镇民窑外销瓷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通过陆海对话的独特视角,生动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与文化交融。”西安博物院策展人孙振楠介绍。
与展览同步推出的还有《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该项目运用前沿的FV3D数字化场域技术与混合现实(MR)交互手段。游客佩戴XR设备后,可通过手势交互,对三彩腾空马、鎏金走龙、金背镜、阿拉伯文碗等珍贵文物进行任意缩放与旋转,还可轻触虚拟编钟,聆听清音回响。这一体验不仅打破了场域与空间的限制,更重构了文物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我们努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科技、艺术、教育、趣味相融合,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品味历史之美的新颖体验。”西安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的李源说。
文博创新浪潮下,博物馆人气攀升,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场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多彩文化。
走进大唐西市博物馆,便能邂逅一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盛宴。在“遇见云之南——云南民族文化展”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工艺精湛的手工制品、鲜活生动的节庆文化展示,直观呈现出云南各民族独特的生活美学与深厚文化内涵。
登临西安城墙,静默千年的13座敌楼焕新为公益性展馆于10月1日首次对公众开放,形成了一条串联古今、融通文脉的文化长廊。这条长廊以“城墙历史”“中华文明”“陕西非遗与民俗”三大主题脉络为核心,将军事防御遗迹转化为文化传播载体,实现了从“远观不可近赏”到“家门口的文化客厅”的转变。
西安现有博物馆163座,免费开放率达85.3%,平均每8万人便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刘夏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在展览内容上的精耕细作、互动体验上的科技赋能、服务模式上的贴心升级,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触摸历史肌理、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云南普洱
一缕茶香 千年传承
光明日报记者 徐鑫雨
清晨,云南普洱景迈山笼罩在薄雾中,高大的榕树和樟树下,古茶树错落有致地舒展着枝丫。循着云雾间飘散的茶香,普洱澜沧县景迈村村民岩温发走进这片千年古茶林,与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一同感受这份独特的自然馈赠。
今年双节假期,景迈山上的翁基古寨游人如织。寨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设有茶室,游客尽可推门而入,不必拘礼,热情的主人会奉上一壶清茶,共享满室茶香。在叁文传统手工制茶技艺非遗工坊,游客品尝着古树茶的醇香,聆听布朗族世代相传的种茶故事,再来上一口满是山野清甜的鲜果,惬意盎然。兴致浓时,更有游客跟随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的村民叁文,体验采茶、杀青、炒茶、揉捻等制茶环节,最后将普洱茶的韵味封存在亲手制作的茶饼中。
“假期里,每天都有四五十名游客来体验茶艺。”叁文一边示范着炒茶手法一边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茶文化的魅力。”四川游客郭女士感叹:“这里的风景特别美,在这里制茶、品茶,时光都慢了下来。”
这个假期,景迈山推出了申遗影像展、茶林赶摆、民族团结篝火晚会、民族特色餐饮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多元体验中感受深厚的茶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为提升游览体验,景迈山自10月1日起试行免费预约入园,仅假期前四天就接待游客4.7万余人。
夜幕降临,翁基古寨的篝火燃起欢腾的火焰。游客和当地村民手拉手围成圈,共跳一曲欢快的民族团结舞。伴着皎洁月光,不远处,80后傣族姑娘仙贡家的院子里,傣家风味美食飘香,游客们在星空下品尝着特色佳肴,共赏中秋明月。
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100多万株茶树、5片保护完好的古茶林、包含在古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诉说着景迈山千年来在保护与发展中形成的林茶互生、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
景迈山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理念,随着申遗成功,这片古老茶林焕发出新的生机。
“宝贵的古茶树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茶树。”看着景迈山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路子走得越来越宽,仙贡希望,守护茶山的人永葆初心,让古茶树挺拔苍翠,福泽后代。
河南中牟
丰富场景 文旅深融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华
夜幕降临,位于河南中牟新区的建业电影小镇响起阵阵惊呼——铁花匠人扬起铁花,万千星火在夜空下绽放。武汉游客李萌举着手机,镜头里的璀璨与身边的欢呼声完美交织,“光影掠过斑驳建筑时,好像穿越回了百年前的老郑州!”这个双节假期,中牟凭借“传统文化+潮流体验”的独特模式,成了众多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
而这份让人沉醉的体验,远不止于夜晚的“打铁花”,整个电影小镇都被精心打造成了沉浸式体验空间。身着旗袍的工作人员笑意盈盈地引路,锃亮的老式黄包车停靠在街角,民国风格的商铺挂着红灯笼,空气中飘着老冰棍的清甜,留声机里的婉转旋律缓缓流淌。游客们或换上长衫马褂漫步街头,或在复古照相馆定格时光,一步一景皆是“老时光”。
这个假期,坐落于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戏剧主题公园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在公园内的非遗体验区,陕西游客张婷带着孩子正跟着传承人学习木版年画拓印。她小心翼翼地铺好宣纸,用刷子轻压雕版,色彩鲜艳的门神年画慢慢成形,“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年轻人很远,亲手做了才发现老手艺这么有趣。”这里的木版年画、布老虎、泥咕咕等非遗展示与体验活动,每天吸引超千名游客参与。
“除了体验非遗,我们还观看了黄河文明主题戏剧,感受厚重的黄河文化。”让张婷印象深刻的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和观众对话、互动,一起“亲历剧目”。她直呼“这趟旅行太有意义了”。
如今,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的浅层体验,而是更追求深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体验。面对这样的需求转变,地方文旅该如何创新表达,才能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受?
“我们不做简单的文化堆砌,而是通过多元、深入的呈现方式,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建业文旅品牌部经理刘凯鹏说,“核心是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深刻共鸣:既能设身处地感受文化魅力,又能与之建立情感连接,最终实现与文化的共情。”
中牟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文霞表示,中牟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新意”的文旅产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潮”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