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口山西面,百般麦子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口山西面,百般麦子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2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至味人间】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翔

  水波翻腾冲撞,团团白气氤氲,面条入水后,不多时便从沸腾的锅底游上水面。笊篱在一捞一沥中飞舞,海碗中飘出淡淡面香,浇上一大勺熬得浓稠的卤汁,配上陈醋,“哧溜”几声大口下肚,任由麦香、卤香、醋香在舌尖碰撞出一番复合口感。清晨的小馆里,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便是许多太原人一天中最踏实的开始。

  对于山西人而言,不论早中晚,每天咥上一碗面才够舒坦。到了饭点,一家家面馆人头攒动,简单的面团在厨师手里别有一番乾坤。

一口山西面,百般麦子香

莜面栲栳栳 周艺珣 绘

  一把菜刀托起软和面团,一根筷子沿着刀锋轻轻一剔便成两头尖的剔尖;一手转着柔韧面团,一手拿着剪刀快速沿面边下刀,“咔嚓咔嚓”剪出两头窄中间粗的面鱼儿……特制的擦床、削面器,是师傅手中的神奇工具,随手一用,就能让面团换个模样。

  正是这般巧思与巧手,让山西面食从北到南、由东到西,织成了一张“花样图谱”:刀削面、剔尖、抿尖、拉面、揪片、饸饹、剪刀面、刀拨面……既有长短粗细之分,也有片块条丝之别,光是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就足以让人惊叹:原来面还能这么多变!

  山西人的面食情结,远不止“每天一碗面”那么简单——仅面食种类就有400多种。在这里,各种面粉的身影藏得格外巧妙:餐桌上看似寻常的一道菜,路边飘香的一份小吃,说不定咬开便是面的筋骨。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常常点了一桌子“菜”,在细细品味之中才发现竟是一桌“主食”。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山西人对面食的热爱,也延伸到对土的热爱。也许是当地人为缓解远行水土不服而形成的传统习俗,人们在面粉里加入花椒叶、小茴香、白芝麻、鸡蛋等配料,切成一颗颗如棋子大小的小剂子,投入到过筛炒沸的白土中,持续翻动烘烤,土和面在锅中碰撞融合,入口焦香酥脆,还有淡淡土香,别有一番风味。

  大同劲道爽滑的刀削面,透着边塞重镇的利落豪迈;忻州的莜面栲栳栳,用一层蜂巢圆筒打破你对面条的固有印象;还有运城酸汤扯面、晋城清汤饸饹面、临汾牛肉丸子面、晋中榆次桃花面……行走在山西不同的城市,这些看似寻常的面食,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汇中,早已酿成了“一城一味”的独特风味,一口便能尝出一座城的底色。

  山西人为啥这么爱吃面?

  答案藏在这片土地的环境与气候里。东接太行,西临吕梁,山多水少的环境,加上雨水适宜、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让山西成为小麦、高粱、莜麦等作物的理想产区,也让这里成为“杂粮王国”。

  原料的富足,给山西面食打下了“花样百出”的底子——玉米、小米、高粱、荞麦……凡能磨成粉的五谷杂粮,大多都能在山西人的手里变成面;配上多样的浇头,滋味便有了万般变化。兴致来了,手巧的山西人还会捏出玲珑的“猫耳朵”、做出俏皮的“狗舌头”。原料、滋味与巧思的交融,让面食成了山西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偏爱,成了三餐四季里戒不掉的牵挂。

  近年来,数届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山西举办,通过打造“可吃、可玩、可体验”的沉浸式文化场景,搭建起非遗传承与交流的平台。今年8月,为期一周的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大同古城落幕。在互秀非遗面艺的舞台上,非遗传承人、面点师傅们轮番上阵,为现场观众带来独轮车头顶双刀削面、踩高跷呼啦圈剪刀面、龙须拉面、吹面气球、关公扯面等非遗面食技艺绝活,并设置互动体验环节,让传统技艺更具观赏性、趣味性,市民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面食的魅力。活动期间,100余种特色面点、非遗面食及小吃汇集在此,单日卖出3万多份美食。

  若来到山西,不妨让鼻子和嘴巴带着你走,去麦香和醋香最浓烈的地方,尝尝各类花样面食,嘬一口香醇的面汤,品一品山西人的百般麦香,饭后再笑着对老板说一句:“做得真不赖,好吃!”这便是体验山西面食文化最地道最质朴的方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