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听,穿越千年的和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听,穿越千年的和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2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节庆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时值孔子诞辰2576周年,九月底,在孔子故里——山东济宁曲阜市的万仞宫墙前,以“天子长安”编钟为核心元素编排的开城仪式《金声玉振》上演,庄重的舞姿与典雅的乐声交织,拉开了乙巳年祭孔大典的序幕。

  “礼乐融合的表演形式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乙巳年祭孔大典总导演周长征希望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鲜活地呈现出来,让远道而来的嘉宾触摸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核心活动之一,祭孔大典已走过了两千多年。它始于公元前478年,最初每年秋季举行一次,到东汉时实行春秋两祭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祭孔大典不断守正创新,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分为“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个篇章,将开城、开庙、启户和公祭仪式贯穿其中,用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儒家思想文化,阐释儒家学说中“礼”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年孔子文化节联动海内外60多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启动2025全球“云祭孔”,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奏响“和合大同”的礼乐华章。

  以礼为媒,以文载道。自1984年以“孔子诞辰故里游”为起点,历经4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已演变成为一场承载千年文脉、跨越时空界限、享誉五洲四海的文化盛典。“2500年后全世界的人们仍然愿意聚集在曲阜来纪念孔子,这足以证明孔子的思想是普世的。”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俄罗斯留学生飒纱看来,当下,孔子文化节成为吸引年轻一代了解孔子思想的创新载体。

  在创新上,今年的文化节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举办多项主题文旅活动,尤其在研学与融合上做足了文章,聚焦“跟着孔子研学游”主题,深度挖掘儒家文化资源,以孔子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和思想影响为主线,发布六大主题研学产品,串联起全省30多处重要文旅地标,通过实景化、沉浸式体验,让孔子思想从典籍走入现实,成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文化滋养。

  古老智慧更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开幕式现场,正式上线公测的孔子数智大模型赚足了眼球。与会嘉宾纷纷上前与“孔子”展开互动对话,感受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独特魅力。“孔子数智大模型的上线,是文旅领域特别是在孔子研究方面,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向社会展示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科技和文化的相互赋能、相互促进,更好地实现了文化、旅游、教育及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文化展示形态和经济形态。”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说。

  当尼山晨钟响起,儒家思想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人们纷至沓来。在这里,“和合大同”的价值追求跨越山海,“仁者爱人”的思想理念搭建交流桥梁——来吧,共赴一场思想的盛宴,聆听穿越千年的和鸣。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