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物故事】
作者:胡蓉(单位:湖南韶山干部学院)
在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展览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方木质印章。它长6厘米、宽3厘米、厚1.3厘米,阳刻的“演剧六队”四字笔力遒劲。这方被定为二级文物的小小印章,正是打开一段壮阔文艺抗战史诗的钥匙——它属于一支在党的领导下,以艺术为枪、舞台为阵地,活跃于烽火硝烟中的文艺铁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话剧成为宣传抗战、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重要武器。8月,在剧作家夏衍发起、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支持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组建了12支“救亡演剧队”。其中,由刘斐章担任队长的第八队,便是“演剧六队”的前身。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纪念日,他们在南京孝陵卫首演《放下你的鞭子》大获成功。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政治部,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组建了10支抗敌演剧队,救亡演剧第八队被编为“抗敌演剧第八队”。他们响应时任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到前线去,到民众中去,为抗日战士和广大人民服务”的号召,赴工厂、进学校、入剧场、上街头。歌声、漫画、壁报是他们的武器,家庭访问、为难民代写家信、辅导儿童是连接民众的纽带。他们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用艺术唤醒民众。
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吞噬全城。危急时刻,周恩来指示抗敌演剧第一、二、八、九队火速赶赴长沙,组成以演剧队员为主体的“长沙大火善后突击工作队”,分宣传、救济、调查三组行动。在满目疮痍的城中,他们扑灭余火,清理火场,摸排粮仓,设立施粥站,更创造了一天之内发放九万人救济费且无一差错的奇迹!
1941年,抗敌演剧第八队更名为“抗敌演剧宣传第六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深入前线,激发军民抗战热情。一次在平江前线国民革命军第92军第21师驻地的演出中,话剧《亲兄弟》深深打动了一名班长。当晚,他勇敢地越过防线,成功俘获了一名日军军官。
自1937年8月组建以来,“演剧六队”肩负党的文艺使命,足迹遍布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五省,36个县市、近百个集镇,演出917场,服务观众超过90万人次。这方“演剧六队”印章,不仅是这支队伍的身份标识,更是辗转奔波烽火征程的见证。每一次钤印于公函通告,都是对党的忠诚、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宣示。郭沫若盛赞演剧队员是“意志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田汉更誉之为“壮绝神州戏剧兵”。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演剧六队大部分队员进入湘江文工团,后合编入湖南省文工团。印章一直由副队长鲍训端保存。2013年,湖南党史陈列馆(现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展览馆)筹建,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革命文物。那时,鲍训端已去世,其妻子、1942年加入演剧六队的宋华得知征集文物的消息后,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演剧六队”印章。
如今,这方小小的木质印章,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向每一位驻足凝望的观众,诉说着那一段用艺术点燃希望、用生命践行信仰的峥嵘岁月。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