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杜怡蒙(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贵州省黔东南州群山绵延、水系纵横,一座座侗族村寨如颗颗珍珠般镶嵌于山水画卷之中。飞檐翘角的鼓楼威严庄重,形如卧龙的风雨桥气势恢宏,层层叠叠的民居则如同雨后春笋般显现出勃勃生机。侗族建筑,不仅是承载着诗意栖居理想的艺术形态,更是一部镌刻在乡土大地上的民族史诗。其以独特的营造艺术语言,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富有历史底蕴、人文价值与艺术魅力。
①岜扒侗寨鼓楼上的彩绘和檐翼装饰 资料图片
②屹立300余年的增冲侗寨鼓楼 资料图片
③侗族鼓楼结构示意图 荣池绘 资料图片
④地扪侗寨双龙桥 资料图片
⑤小黄侗寨鼓楼上的彩绘 资料图片
⑥鸟瞰大利侗寨 资料图片
别具一格的形式
黔东南州侗族建筑之美,首先体现在其纷繁多样且别具一格的形式,而对建筑形式的赏析又可从整体布局和营造结构两个层面切入。
在侗族传统观念中,绵延起伏的山脉如同一条巨龙,而山脉尽头靠近水流的开阔土地则被视作“龙头”。“龙头”依山傍水,在此处修建村寨被称为“坐龙嘴”。从黔东南州许多侗族村寨的鸟瞰图来看,建筑群落的布局方式呈现出“龙”的意象。如榕江县大利侗寨(图⑥)、从江县占里侗寨,村寨中的众多建筑依次排列,形如一条盘旋的长龙卧于山脉、河道之间。村寨中心地带的鼓楼为龙头,鳞次栉比的民居如扭动的龙躯,横架于溪流之上的风雨桥则化作龙尾。整个建筑群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展现出侗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和营造智慧。
村寨建筑群落的布局之美,还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和审美风格的统一性。鼓楼、风雨桥、民居,以及寨门、凉亭、禾仓等建筑虽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却在整体布局中相互辉映,和谐共生。从村寨入口开始,寨门便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为整个建筑群落奠定了审美基调。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干栏式民居的排列既遵循自然地形,又巧妙地营造出高度的递进。凉亭、禾仓等建筑或高或低点缀其间,为建筑群落增添了灵动之气。而当视线聚焦到村寨的中心,鼓楼则以其高耸的身姿成为焦点。这种由低至高、由四周向中心聚拢的空间布局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律动感与层次感,可谓自然造化与人文匠心的完美融合。
在黔东南州侗族村寨的众多干栏式建筑中,鼓楼是极为重要也极富特色的存在。其建筑形式集亭、台、塔于一体,通常采用木质榫卯结构建造,无须一颗钉子却能稳固屹立数百年。作为村寨中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外观宏伟壮丽,相较其他种类的塔楼,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塔檐数量更多,密度更大,自下而上逐层收拢。其内部结构亦颇为精巧,柱、梁、枋交错连接,组合成奇妙的力学结构,处处给人以对称、和谐的美感(图③)。
试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从江县增冲侗寨鼓楼(图②)。该鼓楼为密檐式十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建筑,通高20余米,占地115平方米,内设主承柱四根,外围竖有八根檐柱,八块穿枋把主承柱与檐柱紧紧相连,呈辐射状向上逐层内收,至十一层四柱顶端再覆盖两层八角楼冠,楼冠为攒尖顶式,八面斗拱结构。远远望去,增冲鼓楼宛如一位威严的守护者,层层叠叠的塔檐在阳光的照耀下仿若波光粼粼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侗寨鼓楼之一,增冲鼓楼亦有“侗寨第一楼”的美誉。
除了鼓楼,风雨桥同样是黔东南州侗族村寨中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又称“花桥”,其建筑形式集桥、廊、亭于一体,往往由桥墩、桥面和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多用大青石围砌,桥面与廊亭以榫卯结构连成整体,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或多层风雨檐,既增加美感又保护桥面。走进侗族村寨,纵横交错的河道上总能看到风雨桥。能工巧匠们根据河床的宽度以及周遭建筑的样式,结合自身审美设计出各式风雨桥,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韵。如黎平县的四寨侗寨河道较宽,风雨桥姿态修长,桥身正中设数层尖顶,庄严肃穆;肇兴侗寨的仁团花桥仅长10米左右,桥楼重檐青瓦,小巧精致;地扪侗寨的双龙桥(图④)上立有三座宝顶,搭配屋脊上栩栩如生的双龙雕塑,尽显华美。
绚丽多彩的装饰
黔东南州侗族村寨中的建筑不仅布局考究、结构精巧,其上形式多样、绚丽多彩的装饰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黔东南州侗族建筑装饰大致可分为立体型和平面型两类。其中,立体型装饰主要囊括建筑顶端及檐翼上的木雕和泥塑,以及建筑内部的柱体、门楣、横梁及封板上的浮雕、镂雕等。建筑顶端的泥塑多为人物、动物形象,主要以泥土、石灰、棉花、铁丝、糯米浆等材料混合制作而成,造型生动活泼。檐翼上的立体装饰多为神兽造型,与中原传统建筑上的吻兽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看从江县岜扒侗寨民居的檐翼装饰,造型灵动飘逸,犹如正欲展翅的大鹏,为建筑带来向上提升的动势。而在距离民居不远处的鼓楼上,檐翼的立体装饰却有所不同,其造型在传统瑞兽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夸张处理(图①)。一层层高高翘起的檐翼形似随风舞动的飘带,回环往复的姿态富于变化,其上的云纹装饰更是为建筑增添了轻盈之感。
浮雕装饰常见于鼓楼之上,主题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如从江县高增侗寨的坝寨鼓楼门楣上,以浮雕与彩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了“穆桂英挂帅”“哪吒闹海”“七仙女”等故事内容。其中,“穆桂英挂帅”主题浮雕表现了杨门女将征战沙场的激烈场面,以浮雕塑造的人物、马匹、帅旗及建筑立体感十足,人物造型风格颇有民间工艺美术的朴拙之感。浮雕整体施以斑斓彩绘,大量运用黄与蓝、红与绿等对比鲜明的颜色,极具视觉冲击力,虽历经时间洗礼已略显斑驳,却仍旧保留着呼之欲出的生动气韵。
黔东南州侗族建筑的平面型装饰涵盖绘画、吉祥纹样等,通常被绘制于鼓楼、风雨桥及民居等建筑的各类构件之上。这些装饰的表现内容多涉及文学作品、自然风物及生产生活等,生动展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岜扒侗寨鼓楼(图①),每层檐板都以白色为底,其上绘有不同主题的彩绘,从唐僧、孙悟空及渔樵耕读等人物,到狐狸、翠鸟、猫头鹰等动物,再到蝴蝶纹、花卉纹等吉祥纹饰,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彩绘皆呈现出平面化的装饰风格,色彩并不遵循写实原则,而是大量运用艳丽的亮色,给人以明快的视觉感受。
此外,一些建筑上的彩绘内容还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呈现出叙事化特征。如从江县小黄侗寨鼓楼檐板上的彩绘,表现了侗族的婚嫁习俗、生产生活等主题。其中一面主题为“定婚”的彩绘(图⑤),描绘了妇女们肩挑聘礼的场景,扁担里的酒水、美食、礼盒等刻画细致、设色淡雅。人物造型虽略显稚拙,但工匠也极力将衣饰上的细节进行了详尽表现,彰显出浓浓的生活情趣。
黔东南州侗族建筑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和绚丽多彩的装饰,成为民族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不仅是侗族人民以匠心构建的充满诗意的理想居所,更是侗族文化的传承与见证。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在山水之间,让世人领略到传统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也激励着人们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