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艺点·聚焦儿童美育】
作者:陈晨(北京费那奇动画周选片人、动画创作者)
动画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儿童。可能因为自己既是动画的创作者又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我对什么才是适合儿童看的动画思考得更多、更久。动画的美育意义是什么?新奇有趣的视觉,是动画不可或缺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代动画人把动画命名为“美术片”,表明了美术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好的美术基础作为立足点,儿童在观看故事的同时能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能力也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塑造。
经过数年动画展映活动中儿童动画的选片工作后,我自己深深体会到“适合”的重要性:太简单会让孩子感到无味,太深奥又会使他们产生困惑;不能把人类社会的复杂过早说给他们,同样也不能为了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对他们说谎;不能忽视动画的娱乐性,但也需要兼顾动画的审美功能;技术很重要,但真情实感更加可贵。种种考量,不一而足。
动画是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
动画可能囊括了目前已知所有的艺术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在观看动画时,孩子可以体验多种艺术交织的视听感受:流动的绘画、可视的声音、万物的演出。孩子可以在动画中读到诗歌等各种文学内容,欣赏到绘画等各种美术形式,聆听音乐的旋律,感受戏剧的冲突,体察人物的成长,共情角色的遭遇。
动画往往是从美术设计开始的:一幅漂亮的水彩画,一张生动的拼贴画,抑或一幅可笑的漫画、一幅充满想象力的涂鸦……动画的制作方法十分特别,它是由创作者“逐帧”制作完成的,这会产生魔术一般的神奇魅力,观众永远无法预测下一帧会发生什么,也会因下一帧的出人意料而惊喜异常。小朋友们会被这种“魔法”表演所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观看这种与自然世界完全不同的奇妙景象。打破视听的规则,消解日常的逻辑,使儿童观众获得更深刻的喜悦,这是动画所拥有的独特审美魅力。
观看动画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体验:通过观看作品,儿童汲取艺术家的关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对话,感受作为人类社会一分子与他人的联系,把作者所关注的事物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思考并寻求答案,心灵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不同动画的多维审美价值
如同演奏音乐的乐器各有不同,动画所使用的媒介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制作材料有毛毡、黏土、纸张、沙子、赛璐璐片,绘画材料有碳素、色粉笔、油彩、水墨,还有独特的针幕、胶片等。在动画中,材料被赋予不同的质感:布质的杯子会发出玻璃的声响,塑料的河可以产生流水的声音(如木偶片《曹冲称象》、布偶片《阿凡提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均有精彩的表现)。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既熟悉又陌生,而这种“陌生感”又是动画重要的审美特征,它让儿童观众感到新鲜有趣,在激起观影热情的同时,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物质产生更强烈的好奇感。
三维动画是上个世纪末发展成熟的新技术,采用的是数字材料,目前已经成为主导的动画形式。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它是一种模拟自然的虚拟材料,因为无法在真实的世界找到对应,没有嗅觉、触觉、味觉作为理解的经验,儿童观众也无法真正感受这种材料的质地,所以不建议幼年观众观看此类动画。对于大龄的儿童,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去影院观看:因为影院的观影场域、音响效果、大型屏幕等因素会弥补这种缺失,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感官体验。
动画短片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画形式,它们篇幅不大,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制作团队也相对较小,一般是由动画艺术家为中心组建的小团队完成。在拓展动画语言与材料的边界上,动画短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早期的动画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现的,方向各异、品类繁多,诸如万古蟾的剪纸动画、虞哲光的折纸动画、胡进庆的拉毛动画、靳夕的木偶动画……每个导演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立了与众不同的动画流派并发扬光大,由此创造了动画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
有别于产业动画孜孜不倦地进行技术上的突破,动画短片则蕴藏着艺术家更多的个人理想和他们对动画边界的拓展实践。如著名的动画艺术家诺曼·麦克拉伦(加)、扬·史云梅耶(捷)、山村浩二(日)等人,他们更加关心作品的艺术性、话题的严肃性、材料的实验性等,其实践让动画从最初简单的动态视觉玩具成为枝繁叶茂的艺术大树。也许这些人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充盈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宝藏,其中不乏精彩的、专为儿童观众所制作的动画短片,既有高超的动画手法,又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动画从出生之日开始,便带有戏剧的基因。在选片的过程中,我很看重动画中的戏剧元素。一方面,孩子是戏剧艺术的忠实观众,儿童话剧、歌舞剧等舞台剧十分受他们的欢迎,即便是传统戏剧也能吸引孩子的观看。我就亲眼见到,自己六岁的孩子在电视上完整地看了《真假孙悟空》的京剧表演。动画拥有和舞台戏剧同样的特点:经由美术家抽象化的人物与背景,经动画家提炼过的动作表演,让孩子仿佛置身于一场光影的戏剧当中,欲罢不能。另一方面,舞台艺术给了孩子以平等的观看体验。舞台是美术化的世界,是假设的背景。这种假设给了观众以主动参与其中的机会,让他们与演员一起投身这场虚拟的表演,获得共同构建世界的满足感。动画里的角色常会保持与观众的对话,让观众仿佛被拉进故事之中。中国早期的动画作品《没头脑与不高兴》《假如我是武松》,都有主持人或主人公对屏幕之外说话的情节,让年幼的观众欣喜地直接面对动画中的人物。家长在选择动画时,可以把这种富有舞台趣味的动画作品作为首选。
另外,儿童动画的节奏不应该过快,高速的切换镜头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心理。戏剧式的长镜头能让儿童观众安心、平静地体察动画中的风景和细节。
警惕程式化的“精神快餐”
动画的叙事与文学剧本一样,有内部结构作为支撑,有完整的起承转合,通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供一个完整观察事物发展的角度,这与读一本绘本、看一出话剧无异。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观看只截取高潮部分的短视频,因其在结构上存在缺失,不利于儿童的全局思维的发展。在语言上,需要选择优美的文辞对白,避免市井俚语的影响。少量的对白甚至无对白的作品更能集中儿童对声音画面的关注与欣赏。
最近带孩子去医院时,看到等候大厅里随意播放的不具有任何审美趣味的商业动画,而等候的孩子们却十分专注地观看。这不禁让我感叹,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如此重视,却往往忽视了他们精神上的发育。就像我们不会随便给孩子吃快餐和零食一样,精神上的营养同样值得精挑细选。
欣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无异于享受一次精神上的视听美食,会让人精神抖擞,心理满足。工业流水线制成的动画片,往往以激烈的打斗、炫目的特效、紧张的节奏来吸引儿童观众的注意力,再配合以尔虞我诈的剧情、阴阳怪气的对白作为娱乐儿童的内容。作为家长去挑选动画时,我更加注意故事中的内容是不是“善良”的。柔和的对白、缓慢的剧情虽然不那么令人兴奋,但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就像沁人心脾的花香,滋养着崭新的大脑;诗情画意的镜头,像是充满爱心的手,抚慰着儿童的幼小心灵;别有意趣的对白,如同山涧的叮咚泉水,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好的动画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它们负责地陪伴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童年。
以上谈论的是一些遴选动画的方法,其实方法还只是小事,用心才是大事。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守护者,需要有能力辨识一些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动画作品,及时加以阻止观看。优秀的动画经得起成年人的检验,同样能够打动成年人的内心,如果能陪同孩子一起观看,这段珍贵的童年观影时光将会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