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
“传邮万里”勾勒经济活力新图景
光明日报记者 訾 谦
国家邮政局10月12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正式突破1500亿件,较2024年达到这一节点提前了37天。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不仅刷新了行业发展速度纪录,更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经济稳中有进的直观注脚。从西部戈壁的乡村驿站到东部工厂的智能物流车间,1500亿件包裹的流转轨迹,勾勒出一幅物流畅通、城乡协同的经济活力图景。
城乡贯通:激活农村消费活力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喀尔曲尕乡,一条跨越百公里的“交快合作”线路正改变着偏远乡村的物流格局。这个距县城100公里的偏远乡镇,曾因路途遥远、配送成本高,成为快递进村的“硬骨头”——以往村民收快递要么等每周2到3次的零散拼车,要么托县城亲友代取,时效常拖至3到5天,农特产品外销更是难上加难。
2025年,巴州邮政管理局推动极兔、圆通、韵达等快递企业与客运公司合作,开通尉犁县至喀尔曲尕乡的“交快合作”专线,依托客运班车每日固定往返的优势让快递“搭便车”。截至9月,这条线路已保持每周七班的频次运行,搭载1.2万余件快递下乡进村,同时助力200余件农特产品销往全国。不仅将配送成本降低近40%,更实现县城至乡村“当日达”。如今,在喀尔曲尕乡的村级服务点,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取件的身影,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也能通过这条线路直达农家,乡里的棉花制品、特色农产品也借快递走出戈壁。
这样的变化在全国并非个例。在贵州六盘水,快递企业整合资源搭建“源头直播+物流联动”机制,让当地猕猴桃快速送达全国;云南曲靖通过织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实现城乡经济循环从“零散低效”到“集约高效”的变革。邮政快递业对农村寄递体系的持续加码,正逐步消弭城乡消费体验的差距,让物流末梢成为激活农村消费的“活力点”。
区域协同:物流末梢架起双向桥
“以前旺季要临时加派10多个分拣员,现在新中心投用后,智能设备24小时运转,效率翻了3倍。”顺丰快递公司青海西宁分拨中心工作人员李浩的感受,是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升级的普遍写照。2025年以来,我国青海、甘肃等地新投产的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大幅提升吞吐能力,四川、陕西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市级分拨中心、县级配送中心的标准化建设,让中西部快递网络的“骨架”愈发坚实。
与此同时,硬件能力的升级直接转化为发展动能。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业务量同比增长25.5%,两项增速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集运业务助力偏远地区快递投递量快速增长,西藏、新疆快递投递量同比分别增长34.1%、33.0%。
在陕西汉中,标准化分拨中心建成后,当地茶叶通过“高铁+快递”联运,运往北京的时效从5天压缩至3天,运费降低15%;甘肃兰州的区域分拨中心升级后,辐射周边四市的快件周转时间缩短20%,有效促进商品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这种中西部增速领跑的态势,正是快递基础设施向内陆下沉的必然结果。通过打通交通运输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邮政快递业正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物流动力,让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血脉”更畅通。
模式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1500亿件快递的背后,是寄递模式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在浙江瑞安,当地聚焦偏远山区派送难题,深化“客货同网、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的农村客货邮融合机制,将农村客运班车与快递线路整合,不仅解决了山区“最后一公里”痛点,更打通了城乡寄递双向通道。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快递企业的末端配送成本,又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高效路径,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催化剂”。
在工业领域,快递业的创新应用正重构供应链体系。山东济南探索智慧物流与制造业的深度结合,为重卡制造企业提供产前物流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实时追踪零部件运输轨迹、联动生产计划调配物资,实现生产与物流的快速响应。这种“快递+制造业”的融合模式,不仅减少了企业库存积压,更提升了紧急订单的处理效率,成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农村的“交快合作”到工厂的“数字物流”,邮政快递业通过基础设施下沉、数据赋能和政策协同,正打破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500亿件快递的成绩,得益于国家支持政策和优化的营商环境,而邮政快递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