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决胜“十四五”】共建“一带一路” 绘就互利共赢发展画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决胜“十四五”】共建“一带一路” 绘就互利共赢发展画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3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决胜“十四五”】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西安国际港站的晨曦中,中欧班列满载着陕西苹果、四川电子产品,准备驶向波兰马拉舍维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烈日下,当地工人正将中国援建的工程机械装上货轮,运往巴基斯坦北部山区;老挝万象的站台上,学生们提着书包登上中老铁路动车,笑着用中文和中国列车员打招呼——这三个跨越亚欧大陆的鲜活场景,正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从蓝图走向实景的生动体现。

  “十四五”以来,从“钢铁驼队”穿梭亚欧到远洋巨轮连通四海,从跨境铁路串联山河到合作园区孕育生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为骨、贸易合作为脉、民心相通为魂,织就了一幅互利共赢的全球发展画卷,成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的生动实践。

  设施联通 筋骨强健

  清晨的郑州铁路物流中心圃田营业部,一列满载机械设备、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将在不久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集装箱码头,岸桥正将中国工程机械精准吊装至货轮,准备发往中东地区——这些跨越山海的场景,恰是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基础设施联通的鲜活注脚。

  “5年前,我们一天最多发3列中欧班列,现在每天去程和回程的班列都有十几列,调度室的屏幕上永远满是待发的列车计划。”郑州铁路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李振武指着实时更新的大屏介绍,以前班列换装全靠人工,现在通过优化货物上站、调车作业等工序衔接流程,效率翻了3倍多。截至今年6月,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货值超4200亿美元,线路已覆盖欧洲26国229个城市及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

  海上互联互通同样成果丰硕。“我在这里工作了8年,亲眼见证小码头变成能停靠10万吨级大船的深水港!”瓜达尔港运营管理工作人员感慨。为进一步增强港口的经济辐射力,瓜达尔港配套建设了自贸区,通过税收减免和物流优势吸引企业入驻,目前自贸区已入驻数十家冶金、石化企业,带动周边大量居民就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卓越实力,并成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交通基建项目,更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加速了贸易往来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包容与互利共赢的精神。

  贸易畅通 血脉交融

  “以前进口车厘子要经过三四个中间商,从智利果园到北京超市得走一个多月。现在通过‘南美海运冷链专线+国内铁路接驳’,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装船,到宁波港后转冷链专列,全程只要15天,价格便宜了近三成。”北京一家生鲜超市负责人李女士对跨境贸易的变化深有感触。

  除了让“洋货”更快入华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让“国货”更畅出海。重庆某汽车出口企业负责人陈刚介绍:“我们公司主要出口新能源汽车到东南亚,5年前通过海运,至少20天才能到港,现在走中老铁路7天就能送达,订单量比以前增加了50%。”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达3.1万亿美元,占整体贸易比重提升至50.7%,共建国家的榴莲、火龙果、咖啡等优质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产品也助力了共建国家产业发展。

  在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改革促进商业往来进一步提速。“以前报关要填十几张表,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单一窗口’一次申报就能完成,最快几分钟就能通关。”重庆果园港报关员赵娜说。“十四五”以来,我国全面加强智慧海关建设,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事项达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了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

  “‘十四五’以来,我们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水平。2024年我国与共建伙伴进出口达22万亿元,占比超过一半,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地区)前3大贸易伙伴。”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说。

  民心相通 根基永固

  “中老铁路不仅是运输线,更是友谊线!”老挝青年阿提萨在中老铁路开通后成为列车员,如今已能熟练用中文服务旅客,“上周有中国游客教我用手机查景点,我还给他们推荐老挝米粉店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机制化建设推动“心联通”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构建起覆盖文化、民生、人才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格局,为共建关系注入持久活力。

  “我在哈萨克斯坦教中文6年了,以前只有商人学中文,现在学生、医生都来报名,他们追中国剧、看中国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影院座无虚席。”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孔子学院教师刘敏看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最好的“黏合剂”。此外,依托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平台,我国已连续举办10届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推出6000多个数字资源,在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18场线下活动,海外参与人次超5.9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民生合作则以“小而美”项目实现精准落地。“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开展1700多期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在莱索托推广“10平方米菌草菇栽培模式”助当地农户增收,向布基纳法索输出杂交水稻技术使其实现大米“零进口”,援建的坦桑尼亚宽带项目让当地互联网资费降低75%,以青蒿素为核心的抗疟援助累计惠及撒哈拉以南非洲2.4亿人……

  钢铁驼队穿越亚欧大陆,远洋货轮联通四海港湾,文化纽带编织友谊图谱——这些跨越山海的动人图景,绘就“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共赢画卷。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2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1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