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激发家庭服务消费潜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激发家庭服务消费潜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尹志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再次释放出稳增长、促民生的鲜明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3016元,比上年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6.1%。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家庭服务消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京广泛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到上海实行“社区嵌入式养老”,再到浙江倡导普惠托育,各地的探索为释放家庭服务消费潜能提供了生动实践。

  家庭服务消费覆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观的获得感所在,展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具备释放内需潜力、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的巨大空间,若能充分开发与利用,将带动数以万亿元计的新增需求;此外,它还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带动康养医疗、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就业空间;长远来看,它对于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托育、养老、家政等领域,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提升社会整体福祉。

  激发家庭服务消费潜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也是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家庭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关键在于完善制度供给,打通堵点。

  优化供给体系,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不同领域,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健全行业标准和信用体系,推动家政、养老护理等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和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例如,上海探索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突出小型化、就近化、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了居家养老需求,也提升了服务可及性和均衡性,为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提供了借鉴。

  扩大需求空间,降低家庭消费门槛。健全带薪休假和弹性休假制度,创造更多服务消费时间。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覆盖,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打破户籍壁垒,让流动家庭能够公平享受教育、医疗、托育等服务。例如,在北京部分区域建立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材料审核机制,逐步扩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可及性。

  强化金融与财政支持,健全支付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教育、养老、托育专项信贷和保险产品,创新服务消费金融工具。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将托育、长期护理、健康管理等支出纳入抵扣范围。探索“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的组合模式,降低家庭消费成本。例如,浙江杭州通过发放托育券补助和建设普惠托育机构,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社会反响良好。

  此外,还需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健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教育培训、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行业实施差异化管理,既防范乱象,又避免“一刀切”。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消费统计和监测水平,增强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家庭服务消费连着民生冷暖,也承载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激发这一领域的潜力,既要畅通制度供给、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又要创新金融和财政支持、优化消费环境,更要通过改革推动家庭在相关服务中收获更多幸福感与安全感。可以预见,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持续落地,我国家庭服务消费必将迎来提质扩容的新阶段,不仅有力改善亿万家庭的生活品质,也将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0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