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莫 洁(媒体评论员)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流动的中国处处奔涌着蓬勃活力。交通运输部初步统计显示,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增长6.3%,创历史新高。
在这段承载欢庆与团圆的时光里,有人选择自在出行,饱览锦绣山河;有人漫步城市街巷,打卡网红地标;还有人为一场演唱会、一场体育赛事甚至一次深度非遗体验欣然“买单”,尽情享受文化消费新体验。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印证了假期蓬勃的消费活力: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放眼全国,各地“花式宠客”举措频出,消费市场热度攀升,好一派假日经济“丰收”图景。相关平台数据显示,坐拥“黄河+大漠”双重IP的宁夏,假期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22%,领跑西北地区,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据统计,上海线上线下消费支付总额达796亿元,同比增长3%;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95.1亿元,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各地接连亮出的“成绩单”,清晰描绘出中国假日经济的上扬曲线,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与无限生机。
不仅热度可观,细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消费亮点更能发现,我国文旅消费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品质不断升级,正经历质的变化。
其中,文旅融合“上新”最为亮眼。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旅游正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转而追求更深层次、更具个性的在地文化体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为一展专程打卡”渐成常态,富有乡土气息的农耕体验等活动也备受青睐。假期里,文旅融合持续突破传统边界,不断拓展的产品形态既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与更优质的体验,也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与综合竞争力。北京首钢园借赛事契机推动多场景消费升级,实现赛场激情与商业活力的无缝衔接,拉动区域消费近3亿元,便是生动例证。
与此同时,小县城正加速走上“大舞台”,市场下沉潜力持续释放。越来越多人避开一线城市的热门景区,“反向”选择那些冷门而独具魅力的宝藏小城。县域景区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更高性价比与差异化体验,正快速崛起为文旅市场的“黑马”。这既得益于交通、数字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也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正被进一步拓展,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尤其是,在消费新图谱中,银发一族的消费需求与潜力被更多“看见”,这也将倒逼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步伐,为文旅消费注入更多动能。
“科技+”也为消费体验带来全新可能。外骨骼机器人成为登山游客的贴心助手,景区AI交互区提供AIGC摄影等新奇体验……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消费全链条。科技力量的创新应用,为传统场景注入新生命,不断拓展消费新空间、解锁发展新增长点。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国潮热”风头日盛。汉服出游成街头寻常风景、博物馆文创持续热销、老字号品牌销售火爆……植根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国潮热”绝非一时消费风潮。对本土品牌与资源整合者而言,如何把握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是关键课题。
假期“消费热”缘何热度不减且亮点迭出?这在根本上源于中国经济长期积淀的深厚力量。一方面,各地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更重要的是,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为跨区域、跨城乡的消费流动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产业供给不断升级,为消费潜力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匠心独具的文创冰箱贴到层出不穷的新式茶饮,再到体验丰富的精品民宿……优质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形成正向循环,持续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
由此可见,国庆中秋假期的“消费热”,是中国经济底气与成色的一次集中展示。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叠加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必将助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