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柳下青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柳下青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伟明(公务员)

  柳宗元和柳有缘。他不仅姓柳,而且曾经主政柳州,因此被称作“柳柳州”。他还在柳州的柳江边大种柳树。可以想象,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柳州城的柳树数量定然陡增。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广泛的诗《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诗的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满城柳树成荫之时,人们见到这些树也许会怀念起种柳之人,惭愧的是自己没有什么良好的政绩可以流传下去。柳宗元当然是谦虚了。作为地方“一把手”的柳宗元,在柳州干得很不错,柳州城至今犹存柳侯祠——百姓建祠纪念他,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笔。

  现在说说另一个种柳的官员。《续资治通鉴》第七卷载:“仲甫在彭州日,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辛仲甫,五代至北宋时期文臣。宋太祖时期,辛仲甫知彭州。以前该州很少种树,到了大热天,人们也没个地方乘凉休息。辛仲甫到任后,组织百姓栽种柳树为道路遮阴。因辛仲甫在朝廷担任左补阙的职务,彭州百姓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将这些柳树取名为“补阙柳”。

  植柳,在今天看来太微不足道了,一片柳树居然可以让一个官员留名。然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自然不同于当下,种树其实不易。且不说那么久远的事,就说说我几十年前的农村生活经历。在房舍边或者菜地周围,如果能种上些树,当然是很美好的事,然而树从哪里来?那时,在我的老家,除了苦楝树,每到春天,它散播的果实四处发芽,因此随处可见,其他树种还真难觅。有时砍柴路过山间苗圃,看到人家育的松树苗、杉树苗(其实这已经是极普通的树种了),都很羡慕。由此可见,在柳宗元、辛仲甫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官方调动资源,仅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种树,是很不容易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除了特殊地区,组织群众种树是件小事。地方官员要获得群众的认可,得解决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然而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官员务实为本、关注民生的核心要义并没有改变。如今的官员作为“公家人”,更应立足本职,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人民谋福祉,为地方谋发展。

  无论是“柳柳州”手植的柳树,还是彭州的“补阙柳”,早已消逝在历史的云烟中,但柳宗元和辛仲甫的事迹并未因此磨灭,依然被人们传颂。我们的百姓是质朴而宽厚的,只要官员心里想着百姓,办实事,解民忧,哪怕只是为百姓带来一片绿荫,也会被铭记。如果为官一方而尸位素餐,那就诚如古人所言,“不如回家卖红薯”。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