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王艺钊 朱斌
盘山景区 蓟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1940年5月,2000多名日伪军对盘山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
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部队奋力突围。在向平谷方向迂回时,与敌人大部队遭遇,三面被敌人包围,而前面,耸立着一道高不可攀的陡壁。
狭路相逢勇者胜。敌人密集的地方,可能正是防守松懈的所在。包森率领身边的战士朝西边冲去,他一马当先,边跑边用双枪向鬼子射击。警卫战士董二虎趁机甩出一颗日本造的甜瓜手榴弹。趁鬼子卧倒之际,包森和战士们冲出了包围圈。
很快敌人又围了过来。包森和战友们边打边冲,弹药耗尽,手榴弹也甩光了,包围圈越缩越小,子弹也越来越密。“司令,小心!”眼看一颗子弹就要击中包森,董二虎扑了过来,用自己的身体替包森挡住了这颗要命的子弹。又一颗子弹射了过来,从包森的下颌穿过。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另一位战士端着一挺机枪赶了过来,朝逼上来的鬼子“突突突”一阵猛射,重新打开了缺口。
暂时摆脱了鬼子,战士们掩护包森来到王庄子堡垒户杨德山家。大家匆匆为包森处理了伤口。
枪声、人马的嘈杂声越来越近。
“包司令,咱们得赶紧转移!”杨德山一脸焦灼。
包森用目光征询他的意见。“我知道有个山洞,非常隐蔽。”
杨德山和战士们架着包森来到了东沟的“仙人洞”。
安顿好包森,杨德山再返回家取东西时,鬼子已从西、南两面包围了村子,不少房子已被鬼子点燃。
十几天后,包森伤势稍一好转,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抗战时期,盘山抗日根据地流传这样一句话:“盘山打仗靠三多:石多,洞多,干妈多。”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州区,这里群峰如聚,大小岩洞星罗棋布。这些岩洞,抗战时期为我开展山区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撑:许多八路军伤病员在山洞中养过伤,这里也是抗日民众躲避鬼子扫荡的隐蔽之所。
1942年冬,一场大雪席卷盘山。时任盘山民兵班长的丁福顺警惕起来:雪上的足迹可能暴露民兵班的行踪,鬼子会趁机发动扫荡。于是,他带领10名民兵每人揣上三斤炒米、几块冻冰,趁着夜色转移进了冰凉洞。
雪越下越大,很快,积雪没过了脚踝。果然,日寇趁机展开地毯式搜山。一个岩洞一个岩洞搜过来,却始终未能发现民兵的行踪。面对着群山里密密麻麻的岩洞,鬼子终于气馁了,拖着疲惫的步子撤了回去。
鬼子撤了,可我们民兵的进攻却没有停止,在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这些勇士们击毙了日寇特务中队长山本。
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里,静静“躺”着一份泛黄的紧急通知:“天已降雪,对我行动不利……立即布置扫雪工作……不要暴露为军队扫雪,而是各村之清洁工作。”
1944年寒冬,大雪封山。蓟县道古峪村的一个天然石洞里,蓟遵兴联合县县长贺年以县政府的名义写下了这份紧急通知。
接到命令后,村民们立刻行动,将各村之间的大小道路清扫干净,为部队转移开辟安全通道。一切做得自然而然,仿佛只是寻常的村间“清洁工作”。
贺年办公的这个石洞位于道古峪村烟洞峪。石崖上,两个隐蔽的洞口上下呼应,主洞内不过五六平方米。在联合县政府存在的近三年间,先后有五任县委书记、四任县长在此秘密办公,签发政令、指挥抗战。
…………
抗战胜利80年的今天,盘山的这些岩洞,又以另外一种形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盘山,已经成为5A级景区,昔日抗日军民战斗过的山洞,成了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景观,因此,也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依托。”金秋时节,光明日报“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在盘山调研时,天津市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宋伟龙说。
采访组走进坐落在蓟州区罗庄子镇洪水庄村的一处溶洞,但见洞顶石笋倒挂,晶莹剔透的石花如同夜空繁星般点缀其中,熠熠生辉。
往里走,溶洞的景观变化万千。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龙宫的壮丽、石花长廊的绚烂、北溟神宫的神秘……亿万年岁月凝结成的美丽与神奇在这里展露无遗。
“洞内冬暖夏凉,温度维持在16~18摄氏度,经请国家地质部门勘探测算,可开发空间达百万平方米,面积之大居华北之首。”导游正在向一群游客介绍。
“这里真是太漂亮了,简直就像仙境。”一名小朋友牵着妈妈的手,指着洞内的景观说。
“你知道吗,这美丽的山洞,当年曾庇护过我们的抗日勇士,每一个都能讲出一段抗战故事呢……”孩子凝神听着,眼睛里写满了庄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