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特别关注】
作者:董战峰 毕粉粉(分别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治理,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坚定决心,标志着中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引领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主席的致辞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战略宣示,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和全球意义。
一是为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提出的“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三点主张,精准把握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方位,直面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核心矛盾,为国际社会锚定了绿色低碳转型的正确方向,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二是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中国“一个总目标、三个定量指标、三个定性指标”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不仅具体、可衡量,而且体现了经济社会系统全面绿色转型的大国雄心,这不仅是中国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抉择,也让国际社会看到发展与减排并行的可行性,有力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的致辞将气候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紧密结合,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团结协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各国应当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努力弥补绿色产能缺口,确保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让绿色发展真正惠及世界每个地方。这是中国推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宣布的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涵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森林蓄积量、新能源汽车推广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多个维度,展现出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明确了未来十年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措施。
一是锚定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中国提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一总目标为中国未来的减排工作设定了清晰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分领域突破+跨领域协同”的实施体系:工业领域聚焦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推进节能降碳改造与循环经济模式创新;交通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筑领域全面推广绿色建材与超低能耗建筑,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筑用能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减排协同机制,辅以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确保各领域减排行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二是深化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关于能源领域的重要定量指标,意味着中国将在能源转型领域进一步聚焦实操性举措:一方面,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加大可再生能源投入力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规模化应用,加速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另一方面,稳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既要严控新增煤炭消费,又要推动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技术突破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最终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
三是系统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计划到2035年将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40亿立方米以上,这将显著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修复、海洋碳汇培育,形成“林-草-湿-海”协同增汇格局。
四是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为双引擎,推动交通、工业等高排放领域从“被动减排”向“主动转型”跨越,构建行业低碳发展新格局。突破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布局。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健全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丰富交易品种。
五是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中国将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体现了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全面考量。这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建设,提高农业、水资源等关键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生态修复、灾害预警等多种手段,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实现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实施推进保障体系,将庄严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是深化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加强与中欧国家、南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气候保护合作,统筹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继续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深入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法规支撑。全面加强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中和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标识制度,通过政策法规的约束和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研究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攻关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减排瓶颈,同时与各国共享绿色技术成果,共同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绿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绿色技术、碳市场等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弥补人才短板。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再承诺、再出发。在未来的新征程上,中国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为守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