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仇继辉
近日,河南商丘迎来一场场艺术盛宴。从“翰墨绘商丘”书法展、“乡土情深”油画展,到“百虎图”精品展,各类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欣赏。
“如今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感慨万千,“10年前,商丘美术在河南还排不上号;10年工夫,竟一路蹿红。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例,商丘入选了34件作品,单是漆画就占了12张,成绩斐然。”
蝶变何以发生?近日记者深入商丘找寻答案。
扎根人民的艺术打动人心
商丘古称宋国,《淮南子》中早有“宋人善画”的记载。“商丘这片土地自古便浸润着艺术灵气。”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保起说。从元代朱德润(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笔下清幽的山水,到清代“雪苑六子”之一的宋荦(今河南商丘人),再到如今一批从商丘走向全国的知名画家,千年艺脉,薪火相传。
走进商丘美术馆,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看,这就是俺们村南头的那棵树!”“这不就是咱们商丘古城嘛!”……
“艺术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青年画家刘明玉感慨。春节返乡时,家乡梆子戏台下的烟火气深深触动了她——老人眼角的笑纹,孩童踮脚时的亮眸,全被她“揉”进漆画《乡音笑语》中。
纵观商丘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得到了生动体现。王保起的中国画《黄河岸边是家乡》以俯瞰视角切入,将雪后豫东平原的砖混民居、水塔、风电机、太阳能板、黄河故道滩涂尽收画中,勾勒出一幅乡土与现代交融的家园图景。“我想通过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的变迁,展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成就。”他说。
让有才华的担当者站到舞台中央
“文艺事业要永葆生机,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枷锁。”商丘市文联主席刘瑞芳在谈及培养美术人才时说,“要让真正有才华、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站到舞台中央。”
以商丘市美术家协会换届为例,在新当选的12名主席团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新面孔,70后80后艺术家占比超8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90%,体制外专业画家占三分之一。“这支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为商丘美术带来了新活力。”新当选的商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付万全感慨。
在商丘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中,最亮眼的当数漆画。
走进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程安营的漆艺工作室,一幅长达13米的漆画正在创作中。画中猴子的形象取法宋画意蕴,技法上则运用了难度极高的堆塑工艺。程安营介绍:“色彩、构图皆传承大漆特性,让古老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自由‘呼吸’。”
这样的传承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该学院副教授李娟的漆画工作室,自2011年挂牌至今,已培养出61名学生。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刘瑞芳总结道,“接下来,商丘市文联与商丘市美协将系统推进美术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吸纳机制。”
美融入百姓生活
“美不应高悬于殿堂,而是要走到百姓身边。”王保起感叹道,“现在无论是在商场、广场,还是村口大舞台,经常能见到写生创作、漆艺体验和画虎直播。美术走出展厅,逐渐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当前,商丘正积极探索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和多元展览等形式,让“美”以更现代、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及公众。
秋日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青砖路蜿蜒伸展,白墙黛瓦间流淌着艺术气息。这里,是“中国画虎第一村”。国庆中秋期间,王公庄村推出的艺术活动十分有人气:大师工坊里,游客屏息凝神学画虎;“百虎图”精品展前,人们驻足品味工笔虎的威猛灵动;文创市集上,虎形钥匙扣、虎纹丝巾等卖到断货。夜幕降临,虎文化主题晚会与长卷创作直播同步开启,线上围观超60万人次。
数据显示,假期王公庄村游客量持续高位,画作定制订单较平日增长40%,餐饮、民宿等关联消费突破35万元。
“以前靠画虎吃饭,如今靠画虎迎客,家家户户的‘老虎饭’越吃越香!”村支书王建金笑着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