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多场讲座论坛聚焦青海“秦刻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多场讲座论坛聚焦青海“秦刻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光明日报通讯员 贾心语

  近期,从北京到上海,从高校到科研院所,多场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围绕青海“秦刻石”展开,内容涉及刻石的认定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学术讨论进一步走向纵深。

  10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汲古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发表了专题报告《河源、昆仑与秦刻石》。他从中国古代天下格局的视角切入,阐释青海“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刻石铭文融合“昆仑”“采药”等西部意象,与“皇帝”名号、秦篆书体,一同将河源探索上升为国家行为,是“多元一体”文明的早期见证。论坛围绕上述议题展开了多学科与全方位的深入讨论。

  各地高校陆续展开专题讲座。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以《尕日塘刻石:秦史秦文化研究的新发现》为题进行演讲,众多师生来到现场聆听。该讲座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10月17日,复旦大学“谭其骧历史地理讲座”中,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姜生应邀主讲,以《秦始皇何以采药昆仑》为题,认为刻石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其身心状态与巡游四方之见证。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秦五大夫翳刻石纪年与时代》,以“排他性分析”为理路,指出刻石中“皇帝”“五大夫”“卅七年”等文字明确属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印证了秦人刻石记事的传统。刘瑞提示,今后若再发现秦人刻石,亦在情理之中——文字形态、刻法虽异,更显考古学判断的智识与魅力。

  光明日报自6月30日开展“昆仑石刻”学术争鸣以来,近60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以上论坛讲座的嘉宾,均为光明日报学术争鸣的作者。关于青海“秦刻石”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对秦代历史的认识,更促进了历史、考古与思想史研究的融合。学者们的多维解读与剖析,深化了大众对于“秦刻石”的理解,促进了相关研究的传播与普及。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