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他的心和根始终在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朱邦芬
杨振宁先生离世,令我万分悲痛——我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导师、最崇拜的大科学家!
2000年起,我来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由此跟杨先生有了非常多的接触。这些年,杨先生待我如学生、如子侄、如忘年之交,我们常一起吃饭聊天。听他谈与物理有关的人和事,真是一种享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杨先生,我选择“率真”。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为人,他的心态都很年轻,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我曾将杨先生的科学风格总结为三点:独立——极富主见,不受人左右;简洁——他的文章、讲稿甚至PPT,都力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对数学之美的欣赏和对物理之美的追求并存——既是大物理学家,又积极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
这份率真,还体现在杨先生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无论是他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还是2003年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无论是他与至交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还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计得失毁誉,为祖国的事业呕心沥血,都彰显了一个事实:他的心和根始终在中国!
杨先生回到清华后,把为中国培育杰出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使命。为此,他做了大量多方面、多层次和全局性的工作,包括欣然答应我的请求,亲自给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课,对构建杰出人才培育模式进行指导,等等。从学校成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到创立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再到启动清华物理“攀登计划”,无不浸透着杨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心血。
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杨先生喜欢费米、周光召、米尔斯这类具有君子风度的物理学家,而他也正是这样一位君子,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伟大的科学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杨先生的人格与他的科学贡献永垂不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