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0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梁家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是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条件;精神生活既源于物质生活又高于物质生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富裕”的概念,却曾提及“精神的富有”。在马克思看来,“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样,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共同富裕的精神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理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具有丰厚而深刻的价值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都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阐述共产主义是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绝大多数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思想,主张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是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以人的高品质生活为追求。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而且“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意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发展史,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共同富裕,更不要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生机活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也必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发展的启示和借鉴,展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人类更高级的精神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既切合了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要,增强人民群众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能力,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本国国情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精神富有”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价值追求,这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深刻价值指向,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幸福既建立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之上,更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富足。幸福是人类普遍的追求,追求幸福就是追求理想、追求未来、追求至善。幸福不仅是由内而外的愉悦,是人的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更是人类一切活动最高、最终的目的,是人们追求的终极意义。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在于自由自觉的创造,唯有创造才能让人摆脱外界和自身的疏远感,才能给精神以最高的享受。马克思认为,虽然幸福不排斥需要的满足和生活的享受,但这种满足和享受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的,是与劳动创造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人不仅是通过劳动创造获得享受的条件,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深刻的幸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是人民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对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凸显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离不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为,丰富的物质资料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只有社会物质财富涌流,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一旦人获得了解放,就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和热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人自身的价值,凸显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价值要求。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统一体。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如何平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共同难题。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成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也就是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重物质轻精神,见物不见人,往往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最终会迟滞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很好地平衡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所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内在价值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内驱动力,正因为有了人的需要才产生了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造需要、追求需要、实现需要的历史过程,当满足了一定需要之后,人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形成了许多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动态的,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马克思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人通过在对象化过程中发展自己,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15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