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洛阳出发,看见全球古都的新生密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洛阳出发,看见全球古都的新生密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笑宇

  千年古都,何以新生?世界在洛阳共寻密码。

  10月16日至18日,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在河南洛阳举办。本届论坛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古都代表、专家学者,围绕“古都・新生:全球古都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古都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古都产业发展与经济新动能”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古都是历史的明珠。让承载文明记忆的古都焕发时代生机,是全球古都城市所肩负的共同使命。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近年来,洛阳不断挖掘历史文脉的当代价值,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世界看见古都新生。

  在保护中厚植根脉

  “通过12年接续努力,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分享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北京老城保护的经验做法。沿着这条中轴线寻溯历史,洛阳正是中轴理念的肇始之地。

  “要理解洛阳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中轴线就是最好的解读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介绍,中轴线体现了“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都城规划理念。“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核心规划思想与鲜明特征,这一营建智慧,其源头可追溯至洛阳。

  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今天的洛阳,沿洛河不足30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的五大都城遗址群,沉睡于河洛大地的文化层积,既是历史的珍贵馈赠,也是亟待智慧破解的时代课题,其保护难度与成本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洛阳始终将“保护第一”刻入城市发展的核心基因,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文物保护体系:

  相继出台《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一道道法治屏障织密安全网,为文化遗产筑起坚实法律防线;地波防盗掘报警探测器、高清云台摄像机等先进设备组成智能监测网络,一项项科技创新让文物保护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预警;开创“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在全国首创“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推动大遗址保护从1.0到3.0进阶……一个个“洛阳经验”不断刷新古都保护的实践高度。

  这份坚守,不仅成就了“城址共生、古今交融”的洛阳样板,也为全球古都保护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

  在传承中萌发新芽

  “古都要在守护文化遗产与寻求经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洛阳的实践,正是一条值得赞赏的探索之路。”经济学家大卫·布莱尔表示,洛阳近年来大力发展汉服文化、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是极具智慧的创新之举,“将静态的古都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消费场景,这不仅吸引了游客,更激活了文化本身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将其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近年来,洛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理念,在文旅融合中传承古都文脉,在产业创新中激发新生活力。

  今天的洛阳,112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星罗棋布,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整座城市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超脱“二维平面”的中华文明展示地;《唐宫乐宴》梦回盛唐,“天女散花”火爆全网,“全城剧本娱乐”将古城化作舞台,引领年轻人身着汉服梦回神都,上演“穿越千年的沉浸体验”;“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重现古都肌理,一条条文商旅特色街区将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力,“洛YOUNG小店”掀起消费新潮,洛阳三彩、牡丹瓷、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为“时尚单品”,发生从资源到产业的华丽蝶变。

  当古老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当古都资源与城市发展共振,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在时代土壤中绽放出磅礴的生命力。

  在传播中芬芳世界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典型经验,已成为推动古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埃及基纳省省长哈立德·马哈茂德·阿卜杜勒哈利姆·阿卜杜拉尔在作主旨发言时介绍,基纳省位于埃及南部的中心地带,沿着尼罗河向北延伸60公里至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南部王国的古都。“同为古都城市,大家都肩负着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古都繁荣发展的重任。大家都迫切希望能多多交流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典型经验做法,进而推动古都可持续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开放包容,是全球古都城市的鲜明特质,也是刻在洛阳骨子里的基因血脉。

  展开历史长卷,从“洛阳家家学胡乐”的丝路回响,到“万里羌人尽汉歌”的民族融合,再到当下天南地北的美食风味、东西交融的艺术展演、中外对话的文化活动,行走在洛阳街头,各族文化相映生辉,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这些年,洛阳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相继赴法国、荷兰、新加坡等举办10余个文物展览,让各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古都气象;走进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联合考古发掘,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连续举办世界古都论坛、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等,让古都芬芳远播世界,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洛水泱泱,流淌千年文脉;古都焕新,生长文明未来。

  当黄河之水汇入世界江河,当东方智慧交融世界文明,从洛阳出发,全球古都的新生密码,正待世界携手解读。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