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几天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的消息让无数人黯然心痛。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从黄浦江畔到香江之滨……跨越千山万水,一所所大学或在网上开辟缅怀专区,或将纪念网页设置为黑白,与这位远行的智者深情道别。
“继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之后,1972年,杨先生再度回国,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并向参与会见的北京大学教授周培源建议‘提倡一下理论’,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的悼念文章里,郑重记下这样一段往事。
彼时,中国科技力量薄弱,基础研究领域更是沉寂已久,杨振宁提出的建议,无异于惊蛰春雷。此后半个多世纪,他躬行不辍,矢志为祖国培厚基础科学的根基。
南开大学的师生们记得,在南开,他推动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不仅定期与师生讨论学术发展,邀请国际一流学者交流,更在研究室举办国际会议时捐献计算机、打印机,提供会务支持。
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回忆,他发起成立“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特意嘱咐:“数学、古文字学、理论物理,这些‘冷门’但重要的学科,一定要支持。”
东莞理工学院的人们更是难以忘记,2009年5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入关键阶段,候选地东莞市的民众对这一前沿科学装置尚存疑虑。为化解公众困惑,杨振宁携弟子韦杰博士来到学院,连开两场科普讲座,将深奥的加速器原理娓娓道来。他还提醒校方:“要抓住机遇,建设与散裂中子源相匹配的研究型大学”……
在更多人心里,杨振宁不仅是“执灯者”,更是“架桥人”。
“先生积极募捐并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问。这种支持,对于当时的中国高校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复旦大学的悼念文章深情回忆。
该校数学系教授忻元龙就是受益者之一。46年前,他应杨振宁之邀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学,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走出国门的学者。“杨先生对我们这些初到异乡的祖国学子关怀备至。学校周边购物不便,他专门安排学校华人师生帮助购物,有时还亲自开车带大家去超市。”年近九旬的他记忆犹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悼念文章也记述下类似的温暖瞬间。1981年7月,杨振宁到中科大访问讲学,当听到近代物理系教师徐克尊关于“反常切伦科夫辐射实验”的汇报后,他高度评价,立即提笔撰写推荐信,将这项成果推荐至欧洲《物理通讯》杂志发表。“希望科大每年都能出一项这样的工作成果,这样在科研上就能站住脚了。”这句朴素而中肯的期许,给科大人以莫大激励。
对学术的贡献恢宏壮阔,对学子的关怀无微不至。
“杨先生在理论物理研究室坚持做的两件事,对培养学生非常重要。一件是经常邀请国外专家来办学术活动,研究室哪个问题没解决,就把国际上哪方面最好的专家请过来讲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这样一来,往往专家刚讲完不久,学生的研究成果就出来了。另一件是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尽量安排在国际著名专家到南开开会期间,以此提高学生的答辩规格,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启发。”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看来,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这份滋养,有时是一个礼物。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到访美国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学子,杨振宁带来的礼物是魔方。他手把手地教学子们旋转拼合,并恳切叮嘱,“要多读科普,拓宽视野”,提醒他们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兴趣、才能与未来……走向那些‘遍地黄金’的新学科”。
这份滋养,有时是一场讲座。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至今记得,十几年前那场“异常火爆”的讲演——PPT上只有简洁的公式与文字,先生却用平实而清晰的语言,将深奥的物理讲得深刻而动人,“点燃了在场每个人对科学最本真的热爱”。
这份滋养,有时是一次郑重的承诺。当中山大学物理系与电子系的学生联名致信求教,先生亲笔回信,许诺到访时详谈。两年后,他如约而至,与本科生座谈,连开两场讲座,以行动诠释何谓“言出必行”……
正是这一份份不倦的关怀,让科学的星火在先生曾到过的大学校园里焕发出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