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那份信任与期待,是我前行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进程。先生不仅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更启迪了无数后辈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在199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庆祝先生七十华诞举办“非线性科学与理论物理学术报告会”。我当时刚本科毕业,清晨便赶到会场,恰巧坐在先生身后。那时尚无PPT,只见前辈们手执胶片,边写边讲,将熟记于胸的复杂原理娓娓道来。我至今记得杨先生在会上说过的一句话:对年轻人而言,听这样的报告未必立刻有收获,但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当年听到的会影响你的一生。短短数年后,我便真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2001年,我开始在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开展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2004年,我们国内的团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五光子纠缠,推动中国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杨先生对这项成果十分感兴趣,我得以第一次与他面对面长谈,整整一个上午。末了,先生还邀请我到家中做客。
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虽然先生已届高龄,但思维依然十分清晰,对量子信息这样的新兴领域充满孩童般的好奇与热情。这或许正是他成为物理学大师的根本所在。杨先生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意味深长地说:“激光有无限的未来。”临别时,先生赠我《杨振宁文集》,并鼓励我尽早全时回国。
2008年,我在国外的超冷原子技术积累已较为充分,全时回到中国科大工作。2009年,杨先生在接受《知识通讯评论》采访时曾说:“这新领域叫作‘冷原子’研究,现在是一个最红的领域……这个领域还要高速发展,在50年代可以说是理论走在前面,现在则是实验带着理论走……”先生的洞见给予了我们巨大的信心。随着我们在光与冷原子量子信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先生不仅持续给予关注,更先后数次坚定而热诚地为我提名国内外的重要学术奖项。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学术上的肯定,更是精神上的托举,那份信任与期待,成为我不断前行的深层动力。
先生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典范,更是精神传承的灯塔。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个体,成为中国科学崛起与文化自信的象征,他给予的智慧与勇气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