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岳友熙、陈公水(均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千盏灯火渐次点亮,古镇飞檐与流动光影交织,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的中秋灯会,让人们在团圆共庆中感悟中秋节的独特意蕴;在山东淄博,“礼享淄博·齐趣集”非遗市集汇聚近30项非遗项目,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魅力;在广东东莞,125场充满烟火气息和潮流氛围的“火柴盒”音乐会遍布各镇街,为广大市民带来节日欢乐,也展现着大湾区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新面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优质文化之花绽放在基层沃土,绘就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假期里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无疑是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鲜活诠释;大江南北实现了“艺术不再遥远,文化就在身边”的愿景。“文化下沉”的暖流正从城市文化馆涌向广袤基层,曾经“养在深闺”的优质文化资源,正以更鲜活、更贴近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活力。
优质文化直达基层,并非简单的“文化搬运”,而是要立足基层实际,将地域特色文化、时代精神内涵与群众生活需求深度融合,把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实践,既能打破文化馆的物理边界,让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也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基层治理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群众带来精神愉悦,更在于通过文化浸润,唤醒基层的文化活力,让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
深入了解基层需求,是推动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前提与基础。文化服务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例如,老年人可能渴望传统戏曲、养生知识,年轻人更青睐潮流文创、数字文化,留守儿童则需要趣味科普、艺术启蒙……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打造“量身定制”的文化服务。例如,淄博市文化馆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组织的沉浸式系列剧《榜样的力量——焦裕禄》,以五音戏为基底,融合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创作充分体现了校馆合作的优势,开创了“艺术+思政”育人新模式;江苏宜兴市文化馆举办别开生面的“跟着诗词唱无锡”活动,无锡市评弹团带领创排的古诗词评弹系列,将太湖烟波、蠡园春色、古街韵味融入评弹,让评弹的旋律、诗词的韵味浸润基层土壤,成为当地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下基层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传统活化”实现创新发展。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是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关键路径,也是文化根脉在基层延续并焕发新的时代价值的关键所在。在数字化时代,群众获取文化的方式日益多元,文化场馆不能再局限于“阵地式”服务,而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载体,让文化服务更具吸引力与传播力。一方面,应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线上可开设云端展厅、线上课程、文化直播等,让优质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惠及偏远地区群众;线下则可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流动展览、文艺汇演、文化市集等活动,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也应注重文化与科技、文旅的融合创新,利用VR等技术还原历史文化场景,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培育基层文化人才,是优质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的重要保障。文化服务要“留得住”,离不开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政策扶持、待遇保障等方式,吸引文化创作者、艺术表演者、文化运营者等专业人才下沉基层,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专业指导。其次,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基层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场馆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竞赛、提供展示平台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基层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基层是文化生根的沃土。文化场馆作为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立足基层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培育文化人才,才能让优质文化真正融入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文化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丽绽放,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