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护文明薪火,更要照亮远方前路——第三届“良渚论坛”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护文明薪火,更要照亮远方前路——第三届“良渚论坛”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习 陆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闪耀着“五千年文明之光”的良渚,广邀天下客,世界文明对话再次进入“良渚时间”。

  文明之光,照古鉴今。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围绕“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深化文明对话。

  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交流中,论坛推动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良渚是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地方,这里有早期水利系统、稻作文明和玉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在参会期间表示。

  “最新考古发现,在反山遗址外围存在一个长方形墙状结构,形成封闭性院落,初步判断可能是‘墓园’,经碳-14测年显示距今已约5000年,表明当时已初步形成了早期陵寝制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在分论坛上分享了最新考古成果,“这为深入探究良渚社会的城市功能布局、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人群组织关系及贵族丧葬礼仪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良渚论坛’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承载地,更是文化遗产如何启迪未来的生动证明。”夏泽翰在主论坛发言时表示,《世界文化政策会议成果文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的《全球文化政策报告——文化:缺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强调,将文化融入可持续发展中的气候行动、教育、社会包容及经济创新等各项领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对文化创新的持续培育,是构建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石。

  “陈列在中华大地上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国家、省、市、县四级10万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文明脉络、展现文明成就、滋养文明进步,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细数文物带来的思考与启迪。

  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地中海文明……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良渚论坛”搭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让更多人看到良渚文明的文化价值,也吸引不同国家的考古学家聚在一起,分享古代文明发掘研究成果,展示不同文明的风采,促进深化交流合作。

  “研究不同文化能让我们超越主观感受,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知。在比较文化时,应避免非此即彼的‘定性比较’和只重数据的‘数量比较’。”“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及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导师弗朗西斯卡·福尔米南特结合自己的日常研究工作分享对于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看法。

  探寻远古文明的考古发掘,是人类向历史深处探求智慧的不懈追求,给当下以启迪。参观良渚考古遗址后的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展览专员叶莲娜·奥萨德恰娅颇为感慨,并在分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良渚的每一个考古发现都让我印象深刻,大遗址保护的做法也很值得思考。俄罗斯有不同的考古遗址,但有着完全不同的组织管理方式。良渚遗址的组织管理非常出色,我希望能将这种考古遗址的管理模式引入俄罗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既是流传千古的唐诗,也是闻名中外的古典乐曲。“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上,浙江交响乐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联袂演出。音乐和旋律跨越语言与时空流动。

  曲罢,希腊舞蹈家阿耳特弥斯·伊格纳蒂乌流下激动的泪水。她参加了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和20余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一起用表演和对话的方式探索多元文化的发展。“从古典意象中找寻艺术的现代化表达是我一直的追求,良渚文明让我对‘舞蹈的起源’有了新的理解。舞蹈通过肢体表达观念,音乐借助音符传递情感,感受是共通的。”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