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智慧“大脑”护航粮食归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智慧“大脑”护航粮食归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龙军

  天边刚刚泛白,湖南邵阳隆回县的售粮农户杨忠林就来到了湖南角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粮食收购点。一辆辆满载湿稻谷的卡车陆续进场,稻谷经过质检、过磅后,直接送到产后粮食服务中心进行卸粮烘干。

  作为湖南规模最大的原粮烘干中心,6条谷物烘干生产线、72组谷物烘干机正全负荷运转,24小时不间断对刚收购的稻谷进行烘干作业。依靠全程自动化、智能化作业,这里仅需要7名工作人员,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过去,收获的湿稻谷要烘干才能售卖,不仅场地受限,还经常因为多雨高湿天气出现霉变、发芽等问题。”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吴卫国介绍,“这套配备粮情检测、智能控温通风系统的智能烘干机,可以自动检测水分含量。工作人员只需设定好目标水分、温度等参数,机器便进入全自动工作模式。实时温度、水分等参数在面板上清晰可见,便于及时检测,达到最佳烘干效果。”

  智能化烘干只是新型现代化智能物联粮食仓储的一环。“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稻谷品种智能识别算法平台、大角蛙智慧粮食系统平台、全流程农产品智能交易平台等三个智慧稻谷收储系统,实现稻谷检测、定级定价、稻谷收购结算、自动入仓、储藏信息采集等稻谷收储全流程自动控制。”吴卫国说。

  随着稻谷归仓,加工车间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这里的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金灿灿的稻谷正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这里制米加工、质量检测等流程均实现数字化控制,无须工作人员盯守。

  “这一批大米黄米率只有0.07%,符合不超过1%的要求,垩白率、碎米率等指标也都符合标准。”检测室里,质检人员谭清花正对刚刚完成的检测进行分析。

  谭清花介绍,以往加工,1至2小时取样一次,因检测结果滞后和代表性不足,经常出现批次整体加工效果差,造成大量损失。如今大米加工过程中,仪器每5分钟就会做一次检测,将关注的10余项指标检测结果用数字量化,智能分析各项指标的波动曲线,及时、自动发现异常并进行调整控制。

  “在线检测系统智能化升级后,不仅加工环节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而且按不同品种对大米分别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显著提升。”谭清花说。

  “经过智能化升级,该收购点降低了原粮储存的损耗率,提高了成品的出米率,实现每年节省成本约1500万元,相当于增加了1万余亩水稻的产量。”吴卫国说,“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我们助力企业构建起‘收购+烘干+仓储+加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化链条,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