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臣 宋喜群
“玉米收下来没地方晒,堆在一起,两三天就会发霉生芽!”近日,康以荣看着天空的雨丝,眉头皱成了疙瘩。
康以荣是山东省临清市戴湾镇景庄村的种粮大户,当地连续阴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也让老康犯了愁:“如果不能及时晾晒,我种的40多亩玉米就得打水漂!”
就在康以荣愁眉不展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路兴军打来电话:“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镇文化站广场空出来了,尽快把玉米拉过去晾晒!”
10月13日,10多天的连阴雨终于停了。三轮车突突响,康以荣载着满满的玉米,驶向镇文化站。不多时,6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被黄澄澄的玉米铺了一地。
老康的焦虑,也是全市种粮人的发愁事。在临清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晒粮抢烘行动全面展开。学校操场空出来了,休闲广场清出来了,政府大院腾出来了……全市500多处公共场地,一夜之间变成了“金色晒场”。
而邻村康百捷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的院子里,大型烘干机正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不绝于耳。
“只要七八个小时,就能把湿玉米棒烘干至达标入库。”总经理李纪鹏抓起一根已经干燥的玉米,掰开一搓,玉米粒就簌簌地掉落下来。
临清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立杰还在各个晒场间奔波,“现在全市开放了3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玉米晾晒公共区域508处,能用的地方全用上了”。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