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既要“飞得高” 更要“飞得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既要“飞得高” 更要“飞得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伍庆、郭亚星(分别系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

  作为融合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低空经济在当下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低空文旅,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

  在低空经济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3个变化正悄然发生:

  文旅产业的服务和产品体系变了,低空文旅推动了文旅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空文旅通过低空运动、低空游览、低空表演等“低空+”文旅模式,在“云端视角”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具体而言,低空文旅制造促进了文旅行业装备更新换代,直升机、热气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小型固定翼飞机、飞艇日益在低空文旅中广泛运用;低空文旅观光打破传统地面游览局限,多层次、立体化塑造全新文旅消费场景,让游客能够从高空俯瞰壮丽山河、城市美景和历史古迹。

  消费者需求的丰富度和层次性变了,低空文旅激发了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旅行业需求侧结构升级。低空观光、无人机表演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业态向立体化、科技化转型,形成“空中消费+地面服务”的全新产业链条,实现“流量”向“销量”的转化。

  低空经济促使文旅产业发生数智化、科技化转型,使文旅产业整体上迈入发展新时代。依托低空设备研发景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体验产品,让景区的呈现突破了地面空间的限制,游客通过手机、VR设备等终端,随时随地畅览景区风光。低空文旅的发展,使得景区管理从单一的地面维度拓展到空中维度。同时,低空文旅的应用丰富了旅游大数据图景,旅游企业可根据游客参与低空文旅项目的行为数据,精准把握游客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低空文旅市场前景广阔,但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一方面,低空领域的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技术创新有待深化;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外,低空经济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持续关注。

  面对这些阻碍,低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何以行稳致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低空文旅项目,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其次,要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对eVTOL技术、无人机蜂群技术、5G-A通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发更多适应文旅产业需求的低空技术产品和服务。

  再次,要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航空服务、低空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加强国外高端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加强在职人员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如深圳将无人机驾驶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频繁举办高水平专业技术培训和无人机驾驶技能大赛。

  最后,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文旅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低空文旅产品,设计低空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低空文旅产业链。另一方面,要推动低空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的融合,开发低空文旅文创产品、举办航空体育赛事、开展航空科普研学活动等,拓展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空间,丰富产业业态。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