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毛晖
从黄浦江畔到长山脚下,江苏科技大学这所因船而生、向海而兴的高校,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壮阔征程中,书写着产教融合、育才兴邦的新篇章。
深夜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关于“链上党建”的研讨会正在江苏科技大学进行。2024年12月,学校牵头49家单位启动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协同创新的“聚变力”。
这是该校构建“1235N”党建创新工作体系的生动缩影。通过“党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船舶设计工程师与高校教授组成党员攻关小组,让国产豪华邮轮薄板矫平效率提升5倍;蚕桑产业链上,科技特派员带着分子育种技术扎进田间,为江苏省蚕桑产业链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在招商局工业海门基地的车间里,江苏科技大学学生正操作着由“宿舍试验箱”升级的便携实验室——这套把专业设备“装进箱子”的创新教具,让学生在现场就能完成船舶电力系统仿真调试。
这正是江苏科技大学推动科技创新的缩影。学校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全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让创新突破“最初一米”与“最后一米”的壁垒。一批成果加快转化,超大热输入船钢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平波号”浮式防波堤、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船用薄板矫平设备、绿色滚装船等成果相继落地。
“我们深化产教融合,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上,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说。
专利导航在此刻显现威力。针对豪华邮轮建造中遇到的难题,电磁矫平技术专利布局不仅攻克了20万平方米薄板作业难题,更生产出成套装备服务全国船厂。
将课堂延伸到一线,铸就优秀工程师的“炼金炉”。“焊接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在该校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现场,学生展示着焊接工艺成果。该校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将课堂延伸到船坞一线,学生跟随全国技术能手在重工车间分析焊缝成型,依托该校“稼穑课堂”在蚕桑基地设计自动化养蚕设备,劳动学时与创新学分在真实场景中深度融合。
这种“做中学、研中创”的理念,使得江苏科技大学的学子近年来在“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金奖,更让“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特质成为江苏科技大学学子的鲜明标识。
“92年时光流转,改变的是校园面貌,不变的是‘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精神底色。”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江苏科技大学正以“融合创新”为舵,以“新质生产力”为帆,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