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
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擘画、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力量。
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在坚定正确办学方向上做榜样、当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党对学校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要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效能,强化各级党组织对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设政治引领有力、师生同向发力、校内纵向贯通、校地横向协同的党建工作体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二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出来。
三是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建强组织、配强班子、用好干部、盘活人才,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和治理效能,实现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两促进。
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精密装配赛京津冀鲁联赛中,选手在调试设备。新华社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做榜样、当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大思政课”育人场域更加丰富、育人机制更加顺畅、要素支撑更加完备,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二是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坚持“从未来到未来”理念,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前瞻性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胜任未来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三是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升级,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打造人才培养特区,通过本博衔接弹性学制、“一生一策”超常规培养等方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以“四个面向”为根本导向,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做榜样、当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深化有组织科研,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打头阵、当尖兵。
一是加强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坚持“两条腿走路”,布局“极基础”项目加强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强化“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凝练、攻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二是加强战略导向的科技攻关。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主战场,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方向,前瞻布局“极交叉”科研项目,系统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三是加强应用导向的成果转化。强化校企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按照“一技术一策”量身定制转化方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新华社发
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上做榜样、当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改革。面对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高校要深入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推进教学、科研等关键领域改革,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规设置急需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超常规设置突破方向学科,为技术创新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学科生态。
二是推动教育教学体系性改革。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培养全过程,统筹建设金师、金课、金教材等教学要素,以“人工智能+人类智能”重塑教学形态,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指挥棒”问题,充分激发师生创新动力、创新活力,为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生态。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在上课。新华社发
以服务国家为根本追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榜样、当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面对“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高校应心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主动对标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将自身发展紧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一是更高站位,矢志当好“国家队”。牢记“兴国强国”的办学使命,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作为全校师生的坚定追求,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冲锋在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主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二是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校地、校企、校所相互融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深度融入区域重大战略,紧密衔接区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三是积极服务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化合作机制,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特别是工程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贡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国际形象塑造。
面向未来,天津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书写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回答好“强国建设、天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上做榜样、当先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