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焦岚(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质量直接决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与厚度。近年来,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持续迭代人才培养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培养目标对“自主创新”办学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与持续性偏弱等。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削减与前沿脱节、内容陈旧、高阶性缺失的课程和学分,增加挑战性强、跨学科融合与对接科研一线的创新课程和实践学分,以课程重构撬动培养模式升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深层动能,提高人才自主创新培养质量。
课程理念:用“减法”释放高阶空间
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须先校准课程理念,方能避免“复合型、创新型”目标悬浮之弊。理念更新可分解为三重递进任务。
第一,分类定位,以“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高校尽管存在类型差异,但不同高校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技能型大学,均需要将“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确立为核心办学目标,进而推动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二,重构课程体系,用“减法”释放高阶空间。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支撑。当前,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压缩学分、精简课程,将总学分压缩15至60分不等,以期从“过载”的课程学习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松绑”。这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而实施的课程体系改革,旨在全面调整和优化与新时代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课程设置,切实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需求。
第三,转变教学范式,由“课堂中心”转向“自主学习中心”。课程建设最终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实现从“重课堂讲授”到“重自主学习”的转换,师生双方需在理念层面完成根本性转变。学校应确立多时空、多样化、多模态的课程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式实现实质性变革,增强并非只有“课堂学习”才是课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亦是课程学习的教学方式新认知。
课程设置:“减”不是简单压缩,“加”亦非盲目堆砌
优化课程设置应以“时代需求—能力导向”为目标,精准实施“减量提质、增量赋能”系统工程。课程设置绝非“一砍了之”或“一加了之”,高校需精心谋划、系统设计、稳步推进,实现结构性重塑。
首先,精准做“减法”,切除冗余学分。高校“减”学分的实质,是从课程设置中精准识别并削减那些对创新能力培养贡献度低的课程,精简学分总量。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已设定明确的学分上限,为课程改革提供刚性约束。如北京建筑大学已将四年制理工类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管文类专业控制在135学分左右,并为学生同步搭建跨学科通选课程平台。同时,高校应优化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通过整合内容与分级教学压缩学分。专业课程聚焦整合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打造“多学分、高难度”的核心课程模块。此外,高校还应增大选修课弹性,大幅提高选修课比重,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课,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其次,科学做“加法”,赋能创新能力。高校“减”出的学分空间,需由更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填充,也是为“加”更有价值的学分腾出空间、厚植根基。高校应夯实核心基础,加强对基础学科和核心理论的深度教学,筑牢学生知识根基;强化交叉融合,积极建设跨学科课程模块,如“人工智能+X”,推动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实践,大幅增加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项目等比重,将“创新学分”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竞赛。例如,复旦大学对标拔尖创新目标,全面梳理课程内容,重新设计大学分、高难度的基础课和面向实验、实训、实战的能力类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较高的选修比例,将数智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课程”融合。
最后,动态把握“度”,确保质效兼得。高校应遵循质效兼顾、动态平衡原则,把握好“减和加”的度。各专业须从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出发,设计课程体系,确保保留或新增的每门课程都对最终培养目标形成实质映射;同步强化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建立多样化学业评价体系,突出对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果的考核。高校应完善支持体系,既要建立高效的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主学习路径,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又要鼓励教师开设高质量选修课,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同时,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对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改革良性发展。
课程保障:构建“目标—过程—评价”机制
以课程改革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核心在于构建“目标—过程—评价”全要素协同保障机制。高校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发展目标为牵引、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及教学支持系统的协同机制,以保障高校课程改革有效推进。
以目标为导向,提升课程体系设计质量。高校需首先回答“学生毕业时到底需具备哪些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凡是保留或新增的课程都须对最终能力目标形成实质性贡献,确保“减”的是无效课程,“加”的是时代急需的高阶课程。学校应通过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倒逼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向核心课程集中,向学生传递更精华的知识并激发其深度思考。
以学生为核心,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压缩必修课学分,本质上是将更大程度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学校通过提供丰富的选修模块、辅修或双学位项目、跨学科课程平台等,支持学生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搭配知识结构,绘制个性化能力图谱。与此同时,在培养方案中“留白”,为学生科研训练、跨学科选课、试错反思留出时间。允许学生根据个性化发展需求跨院系灵活选课,并建立学业导师与项目导师的“双导师”体系,指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科研、创业、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个性化创新成长路径。
以平台为载体,强化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高校需配套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科研课题、社会调研、企业实训等资源转化为可计学分的创新训练模块,使学生在修读学分的同时积累真实科研经验与实践成果,在情境化任务中锤炼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环节应弱化“唯绩点”倾向,推行等级制、合格或不合格制,引导学生聚焦学习过程和能力增值,而非分数竞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