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切的共鸣,跨越时间与山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切的共鸣,跨越时间与山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作者:陈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思念跨山河》是一部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微电影,于2023年6月完成。影片中,一位鲁美学生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战士。电影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让两个时代的青年展开交流。他给她讲“艰苦奋战,坚决抗日”,她给他讲“山河无恙,祖国富强”……

  影片公映后,在学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还多次获奖。因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将这部微电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材料,在每届新生思政课的相应章节进行展播。

  《思念跨山河》的创作构想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抗日战争篇章的教学深思。它的出现,离不开学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影片指导教师们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说教式的历史教育不同,我们想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让两个时代的年轻人进行心灵交流,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爱国成为共鸣。”

  一张老照片,连起两代青年的爱国心;一段时空对话,彰显永不褪色的民族魂。《思念跨山河》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创新理念。从内容上看,影片涵盖了经济建设、社会变迁、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思政课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微电影包含的摄影、构图、设计、色彩、剪辑、音效等方面技术要求,是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与素养的集中体现。电影的主人公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发现者和传承者。当她拿起那张照片时,实际上握住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它不仅是情感,更是行动;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

  有学生观看后说:“这部微电影,帮助我们在自己的时代找到爱国的方式——用青春奋斗告白祖国,用实干担当传承精神,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对祖国最深的热爱。”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场景出现在结尾处。小战士问:“你还能完成我最后一个愿望吗?请告诉我,当年那场战争最后的结局到底是啥样的?”随着接下来那句“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响起,所有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热泪盈眶。

  今天,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青年、直抵心灵、引领成长。一直以来,鲁迅美术学院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已完成师生作品千余部,将红色基因融入创作实践,使微电影成为传递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的生动窗口,使红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一方面发扬艺术院校特色,深化“思政+艺术”育人路径,打造具有鲁美风格的优质课程;另一方面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借助微电影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体验,切实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传承鲁艺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3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