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爱国的魂在我们身上延续”——台湾青年用镜头讲述台胞抗日先辈英勇事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爱国的魂在我们身上延续”——台湾青年用镜头讲述台胞抗日先辈英勇事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1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同心曲】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在台湾,我们很少接触到这些历史。通过这次拍摄,才真正了解到台湾先辈们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支援祖国抗战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20余位在陆台湾青年自发组建团队,奔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台胞抗日遗址,策划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记录丘逢甲、李友邦、翁泽生等台胞抗日先辈的英勇事迹。

  白墙黛瓦,檐角轻扬,在广东梅州市蕉岭县的丘逢甲故居,门楣上的题字隐约可见,仿佛仍回荡着昔日的风声与读书声。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台湾青年吴怡萱和拍摄团队的伙伴来到这里,踏上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板路,沉浸感受每一根柱、每一片瓦背后,那些关于家国与坚守的往事。

  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硝烟四起,丘逢甲率领义军抗日保台,内渡后于闽粤创办学堂、投身教育,并始终秉持“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坚定信念;其子丘念台继承父志,创办学校、组织“东区服务队”、救助抗日志士……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本本档案史料将这份代际相传的爱国情怀呈现在世人眼前。

  “丘逢甲父子的事迹让我明白,抗日斗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厮杀,也是困境中对家国信念的坚守。哪怕故土暂时失守,文化的根、爱国的魂,也能代代延续。”通过拍摄,吴怡萱感触颇深,“台湾从来不是孤立的,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台湾同胞的抗争始终是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丘逢甲就是这种紧密联结的鲜活证明,这也是我们拍摄视频想要传递的核心信息”。

  在浙江金华市,台湾青年们将镜头对准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的旧址。这支最初由数十人组成的抗日队伍,在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达到数百人的规模。他们以“复疆雪耻”为誓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台胞参与最广、影响最深的抗战力量之一。

  这段用热血谱写的两岸血脉相连、患难与共的感人篇章,深深触动了就读于华侨大学的台湾青年蔡裔珍。“台湾同胞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李友邦跨越海峡团结抗日,正是因为他深知‘若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即便身处困境,他仍带领台湾义勇队坚持抗日,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蔡裔珍在实地探访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抗日先辈们身上体现出的赤诚爱国之心和在绝境中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是留给两岸青年学习与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探访历史遗址、查阅史料档案及采访相关人物,一系列视频真实呈现了台胞在全民族抗战中从未缺席的历史事实,自9月起在岛内各媒体平台发布后,引发了广泛反响。

  “希望借此打破岛内历史认知局限,让两岸青年都能明白,抗日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共同守护家园的集体记忆,这是我们自发组织拍摄视频的核心动力。”吴怡萱说,“两岸共同的爱国传统不是过去时,要让爱国的魂在我们身上延续。尤其在当下,当一些历史记忆被淡化时,台湾年青一代更应该重拾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将文化断裂之处缝补起来。”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细落实,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求学、创业、就业、生活。自从来到大陆读书,吴怡萱亲身走过、亲眼见证了祖国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也在此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希望自己能担当‘打破信息壁垒的沟通者’和‘传递真实温度的联结者’,让两岸交流能有更鲜活的延续。”

  蔡裔珍也深有同感:“我们这一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更高,文化水平与认知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两岸共同的爱国传统这件事情上,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守护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交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2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